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列子·力命》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对许多人来说耳熟能详,但如果以此命题让你讲述这个成语背后的详细故事,并写出一篇评论文章来呢?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有难度的挑战。但就是这个难题却出现在今年高考语文的试卷里。
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就是根据一段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一段描述,以及孔子与司马迁的评语,来阐述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三人关系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这对历史知识不太了解或课外阅读不多的同学们来说,可能会觉得无从下笔,这也反映了我国对应试教育制度的一种改革和探索。
那么,这三人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何这种题目会成为高考作文的题材呢?这就不得不从“管鲍之交”这个成语的由来说起。
“管鲍之交”成语的由来
管是指管仲,鲍指的是鲍叔牙。两人都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在辅助齐国的两位公子前,他俩是很好的朋友,一起做生意,互相帮扶,共同进退。管仲年轻时家里比较穷,但是脑袋瓜灵活,会经常有一些好点子,而鲍叔牙家境富裕,时常帮忙管仲,对其非常欣赏并且无条件信任。
管仲和鲍叔牙最开始合伙做生意,鲍叔牙负责投资,管仲负责运营和管理,一年之间赚了不少钱,到年底分红时,管仲却要求多拿钱。这种事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非常不合理,但作为投资人鲍叔牙,却很大度的接受了,理由是管仲家贫,且赚钱的功劳也最大,拿分红多无可厚非。就算后来管仲出现过几次重大失误,鲍叔牙也原谅了他,愿意替他背锅。
后来,管仲开始当官,但连着三次都被罢免,鲍叔牙却安慰他说,被罢免不是你的错,是他们不能慧眼识人。最后,管仲又去当军官,却在战场上临阵脱逃,连手下都嘲笑他,不愿与其为伍。这时候,又是鲍叔牙给众人解释,管仲是因心系家里老母,所以并非怕死。
总之,不管管仲做错什么事,鲍叔牙都能够理解,并继续对其保持信任的态度。所以管仲会说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这样的话,这也是管鲍之交这个成语的由来。那么,管鲍二人又与齐桓公是什么关系呢?
从至交好友到各为其主
齐桓公就是作文题目中提到的公子小白,他是后来“春秋五霸”中的一位。春秋时期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周朝的势力已大不如从前,于是各个诸侯不安于现状,开始相互讨伐,五位诸侯盟主也因此先后诞生,史称“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晋文公和宋襄公。
齐桓公小白刚出生时,齐国国力在当时还算比较强的,不过却在齐襄公时期,发生了内乱,公子小白没有办法,只好和哥哥公子纠逃亡别国避难。这时,鲍叔牙和管仲二人已各为其主,分别辅佐公子小白和公子纠。
随着时间的推移,齐国内乱逐渐平息,但却面临着国力空虚,群龙无首的局面。这时候,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明白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都派了眼线在齐国,准备随时回到齐国接管朝政。
机会终于来了,两位公子开始同时回国,不过公子纠由于路途较远,很明显抢不到公子小白。于是他顿生一计,派管仲带人前去伏击。
管仲接到命令后,快马加鞭前去执行任务,终于赶上了公子小白的队伍。只见管仲弯弓搭箭,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见事不可为便倒地装死,躲过一劫。而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死,便撤军向公子纠复命。公子小白趁机回国夺取政权,公子纠终归棋差一着。
鲍叔牙举贤 齐桓公不计前嫌
公子小白即位后,是为齐桓公,鲍叔牙也因此成为国相。这个时候,正是齐国开拓疆土的时机,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理由有三:
一是管仲具有领导才能,在齐国目前阶段,正是他大展才华的时候;
二是管仲忠实可靠,对安抚民心很有一套;
三是管仲打仗厉害,鼓励士气是他的强项。随后鲍叔牙还列出了他跟管仲之前经历的事情加以佐证。
齐桓公听后虽然觉得很有道理,但却对管仲行刺的行为耿耿于怀。这时候,鲍叔牙又开导他说,此前也是大势所趋,更是公子纠的命令,管仲作为下属,不得不从。齐桓公听后于是不计前嫌,接纳了管仲,并授任其为国相。
后来,管仲对齐国忠心耿耿,制定了一系列治国方略,带领齐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为齐桓公的霸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齐桓公、鲍叔牙、管仲三人的关系更像是企业里的老板、首席人力资源官(CHO)与首席执行官(CEO)的角色。齐桓公负责整体局势的把握,鲍叔牙负责向齐桓公推荐人才,而管仲则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具有非常丰富的业务经验,在最后更是创造了齐国的巨大辉煌。
齐桓公、鲍叔牙、管仲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想做大事的人,就要有一颗宽大包容的心。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鲍叔牙知势愿让贤,管仲弃暗投明、忠心耿耿,这些都是展现一个人的品质和为人之道。三人所展现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道德品行,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
高考以此作为作文题目,可能也是想告诉高中生们这些做人的道理,能够让他们在历史人物的故事中得到启发。同时,这道题能够出现在高考作文题当中,也说明我国并不是一味提倡应试教育,而是多元发展,是一种改革和探索的态度。
标签: 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