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58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农艺师告诉果农:杂草不要除。杂草与果树根系深浅不一,不会相互争夺营养。杂草让土壤保持湿度,防止土壤流失;割草作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我们习惯将人分好坏,事分利弊,物分贵贱……其实杂草或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
读了以上材料,你或许对自己的生活,对世事人生,会有一些思考和感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个带有寓意的作文话题。耕耘,“耘”者,除草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人苦草久矣。“杂草是有害之物”的概念也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果农沿袭这样的观念,一则是前人经验,二则是果农可能本由稻农转换而来。农艺师的提醒,改变果农的观念,也必将影响到他的工作和收益。但话题没有就此展开,一者重点在观念的更新与否,二者留给学生思维延展的空间。 杂草与庄稼、果树的关系,稻农经验与果农法宝的差异,人的思维习惯定势和改变,人对自我观念定势的反思,对社会上类似现象的思考,都是符合题意的写作方向。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杂草是有害之物”的概念,一直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果农沿袭这样的观念,一则是前人经验,二则是果农可能本由稻农转换而来(“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这是他的思维固化。而农艺师的提醒,改变果农的观念,也必将影响到他的工作和收益。这说明,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囿于自己的思维固化,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对此,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认识到事物不分绝对好坏,而看如何利用。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似有害之物,或许能化有害为有利,化弊为利。人们认为杂草会阻碍农作物生长,这种经验来源于农民种植庄稼的体会。而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杂草或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
写作时,要注意“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对自己的生活,对世事人生”等提示语,应从“种植之理”说起、说清,再适当结合生活与社会,关联延伸到“生活之理”。对于改变思维定式这一主题,小可谈学习心得、待人接物,比如我们看待自己的竞争对手,不能仅仅看到竞争,还应看到我们在竞争中获得进步的特殊之处。因此,我们身处这个多元时代和社会,要看到人、物、事之间关系的多样复杂,不能简单粗暴地做非黑即白的界定划分。此外我们还应着力探求、维系并利用好事物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做到共荣共生,和谐发展,而减少彼此对立、排斥、斗争带来的损耗。从大处讲,可以评议社会现象,比如从新颖的角度思考手机的利弊、互联网的是非乃至发展核武器的对错,还可以谈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比如对待自然界的“敌人”,甚至抗疫经验、治国理念,比如世界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对此,可指出我们应正确对待、理性分析、合理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而不是直接嫁接、盲目照搬,并注意尊重科学,把握规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脱离实际,并时刻注意与时俱进,破旧图新,要及时更新知识与观念,而不被思维定势约束禁锢。
【参考立意】
(1)学点辩证法,莫搞“一刀切”。
(2)扎根实际之壤,结出丰硕之果。
(3)摆脱思维定式的桎梏。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为一名曾经受挫的小镇青年,清华大学教授殷雅俊在2022年新生开学典礼上分享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四点感悟。殷教授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要追求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要努力培养用一句话概括核心本质的能力;要阅读经典,竭尽全力和伟大先驱对话;成为思想者和创作者,而不仅仅是学习者和继承者。
读完以上几点,你有何感想?请选择一点或几点,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首先,写作要能够围绕材料核心内容,从殷教授的四点感悟中选择一点或几点,展开来谈。这四点感悟是对学习方法与认知的多方面指导,第一点强调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第二点强调学习要善于把握知识的本质;第三点强调要阅读经典,善于从前人作品中汲取养分;第四点强调学习要善于创造。可从其中选择一点或几点展开阐述。其次,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不能只大谈、空谈,要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及生活经验来谈,同时可辅助于他人他事等典型贴切、有说服力的论据。再次,要注意行文思路清晰,说理有力、语言精简恰切。
参考立意:
①善学善思,看透本质;
②乐于思考、善于创造;
③不拘于一隅,与先驱对话;等等。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太极图中,黑色与白色均衡对称、稳定和谐地组成一幅美的画图。二者相交相融,互生互动,共同构成的“中和”之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这种“中和”地看待万事万物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包含着清醒睿智的哲思,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为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题目以中国太极图作为材料,图中可见:黑、白两种颜色本是界限分明,但是在相交处,线条柔和,甚至相互交融,从而呈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之象。
材料总体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一个句号内容,主要阐述太极图的表征特点。第二层次为第二个句号内容,由表及里,从表征到内涵,提出“中和”之美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第三层次为第三个句号内容,将“中和”之美的内涵进行“聚焦式”思考、“情境化”限定,即在“对立”与“互殊”的背景下探讨“共构”与“相通”。第四层次为第四个句号内容,指出“中和”之美的“普世”价值。整则材料围绕“中和”之美这个核心话题展开,阐述了“中和”之美的情境——“中和”之美的两者常常处于“对立”“互殊”关系之中;解释了“中和”之美的内涵——“相交相融”“互生互动”。此外,还剖析了“中和”之美的传统文化价值,隐性提示考生思考其蕴含着哲学思想,即事物运行遵循多元存在法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多元存在的理想形态应该是相反相生,相辅相成,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最终走向多元和谐统一。
材料涉及“中和”之美的时代启示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中和”之美所蕴含的行为范式,即其中蕴涵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等,对协调人、社会、自然、国际关系、文化文明等方面的多重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提示学生认识到只有彼此化育,才能共生共赢。
行文时,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角度,结合当今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现象,选择以“辩证中和”的态度进行辩证分析。如选择人生奋斗过程中的“进取”与“退后”来构思,可以先肯定拼搏进取和休憩不前的积极意义和正面作用,然后使用假设论证,推向如果个人如果一味向前、不懂张弛、节奏失控和停滞不行、原地打转、不思进取分别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再辩证论述应以“中和”的态度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将二者有机结合,把控力度,规划方向。最后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参考立意】
(1)传统文化中的刚柔相济,体现“中和”之美。
(2)以“中和”的态度对待得失。
(3)竞争并合作,以“中和”实现共赢。
(4)处世进退有致,体现“中和”智慧。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画面由一匹马、一个人、一只驴构成。画面中一只肥壮的、神情得意的马在向前飞奔,踏起滚滚尘烟。一个人骑着一头神情惊恐的驴跟在马的后面,驴背上的人对驴说道:“驴儿,快!追上那匹马,就让你休息。”漫画中的“马”喻不切实际的目标,而“驴”则暗指人的实际能力,驴驮一个人还想要去追上肥壮的马,暗指实际能力与目标之间有巨大的差距,难以企及。马背上的人的话,反映出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想要追太过高远的目标,好高骛远,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累死驴,追上“马”的理想破灭。漫画启示我们,个人能达到的目标并非随心所欲,要受到个人条件和实际能力的限制。写作时可围绕“目标的制定”“奋斗和目标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面进行思考。
行文构思上,先描述漫画,从对漫画的分析得出立意,如奋斗,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接下来,首先论述年轻人要有为理想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再论述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要切合实际,不好高骛远。最后把二者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为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确定立意
围绕“目标与现实条件”或“理想与实际”核心概念,具体写作上,可以从“人”或“驴”两个角度切入,其写作侧重点不同,从“人”的角度切入,论述重点应该是作为管理者、教师、家长等如何切合实际制定可行的目标或激励措施;从“驴”的角度切入,论述重点应是面对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应该如何去做。
参考立意:
不切实际的理想就是“空想”。
只有目标“接地气”,奋斗才能显成效。
年轻人做事切忌好高骛远。
仰望星空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
目标诚可贵,实际价更高
合理制定目标,成就精彩人生
远大理想诚可贵,实际目标价更高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的长河奔涌向前,有些人慨叹“历尽千帆,归来已不再少年”,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如果说“千帆过尽”注定无法改变的,那就坦然接受,换一个角度看,“千帆过尽”又何尝不是一种丰厚的经历和经验,带着这种心态再品“仍是少年”“不再少年”也许就是各有其妙了。
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意义?你更支持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出自《冯唐诗百首》其一:“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诗句的大意是:还没有准备好,就已经步入社会,经历过了很多人、很多事,再见时仍能保留少年人所有的赤子之心。苏轼曾作过类似的诗句——“万里归来颜愈少”,也就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意思。
题目的核心来自于诗句,动笔前,需解读好诗句的内涵。“历尽千帆”就是有了各种人生经历,一个“千”字,需要我们将种种人生经历发散开来,包括经历个人的聚散、起落和时代的平稳及动荡。“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这里的“少年”不是指年龄,主要是一种心境: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人世率性纯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来饱有期待且充满斗志……
当然,“少年”可能还意味着缺少历练、不够成熟、格局不够大,冲动、不能承担起责任……那么“历尽千帆,归来不再少年”,就意味着我们要学会成长,要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用自己有力成熟的臂膀担负起应当承担的责任……这里的“少年”可以偏指年轻,侧重人生的一个阶段,不再少年,意味着走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一个可以舒展羽翼高飞,锐眼洞察世事,铁肩承担道义的阶段。
标签: 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