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名小女孩的试卷登上了热搜。
小女孩把数学卷答成语文卷,天马行空写了满满一试卷。据孩子妈妈苏女士称,孩子今年上初一,比较偏科,从小就不喜欢数学,而喜欢文科,尝试写过小说,这次的数学试卷完全按语文思路答,自己都不敢给老师看。
调查显示,小学生中的偏科现象占20%左右,而在中学生中则超过50%,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业任务的加重和难度的增加,偏科现象更加严重。
面对孩子偏科,父母该如何提供有效的帮助?
01
父母应打破认知误区
在传统的观念中,男孩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类学科上比较擅长,而在语文、英语、地理、历史等文科类学科方面相对较差;女孩则相反。
这是一种典型的性别刻板印象,即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对男性或女性在活动、角色、人格特质等方面的固定看法或信念,这种刻板印象不可避免地导致偏见,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学业成绩产生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对学科的偏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环境、教育、努力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父母只有先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帮助孩子将偏科归因于其他可控的方面,才能让孩子看到改变的希望。
02
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归因
想要纠正孩子偏科,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归因,如果孩子把偏科原因归为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就不会增强学习期待,不会有改变偏科的动力,只有将偏科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孩子才能产生改变偏科的愿望。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维纳把影响成败的因素归为三个维度:内部与外部归因、稳定与不稳定归因、可控与不可控归因。当孩子分析自己擅长的学科是如何取得成绩时,父母便可推断孩子的归因方式。
如孩子将语文和英语学得好归因于天生的能力,这是一种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与此相对应地,孩子会把数学学不好归因于天生没有这个能力,无法控制也很难改变,这会使她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
父母不能给孩子贴上性别刻板印象的标签,而要引导孩子将某门功课学得好归因于付出的努力。
如父母可以问孩子:“想一想,你从小到大读过多少书籍,写过多少读书笔记,参加过多少作文竞赛和演讲比赛?”
等她回答完后继续问:“那么,相对而言,你在数学上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呢?”
通过对比,让孩子看到数学学不好与遗传、性别的关系不大,而与努力密切相关。
如果将目前某一门学科学得不好看成自身努力不够、学习方法需要改善,孩子就会愿意继续坚持下去,因为努力是一种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03
不能让孩子产生对偏科的认同心理
孩子有一个容易受到家庭影响的偏科原因——父母常常说自己小时候偏科,比如:“唉,这孩子很随我,我小时候就很不喜欢作文,语文成绩怎么努力都上不去”“没有办法,这孩子可能是遗传吧,她妈就不喜欢数学,看到数字就头晕”……
这样的日常交流会很深刻地暗示孩子,并强化孩子的偏科现象。家长千万要注意,不能让孩子产生对偏科的认同心理。
04
让孩子认识到偏科带来的影响
在思想上,要让孩子认识到偏科会给自己的个人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产生“改变自己偏科”这一内心的需要。树立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相信偏科是可以改变的,并且自己有能力改变它。
只有各科均衡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成绩,得到全面发展。鼓励孩子向着制定的目标冲刺,只要孩子努力,便可能产生成功的结果,达成目标要给予表扬、奖励,完成不了目标要给予帮助。
在学习时间上,要向相对薄弱学科倾斜,让孩子体会到,即使是薄弱学科,只要努力也可以得到好成绩。
05
消除孩子对老师的个人看法
孩子天生单纯、直接,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也不会伪装。对于因为老师而引起的偏科,家长要引起重视,跟孩子好好谈谈。
告诉孩子不能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就不喜欢他所教授的课。因为个人情绪而厌恶某一学科,甚至放弃学习,是非常愚蠢和不理智的行为。
让孩子积极和老师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接受老师的纠正和帮助;告诉孩子老师是所有同学的老师,不能只顾及某一个学生的感受。
06
聚焦于优势学科 树立信心
“木桶理论”中的“补短”有一定道理,但是偏科孩子的“补短”需要建立在“扬长”的基础之上。帮助偏科的孩子寻找自身优势,看到他学得好的一门或几门学科,这是他认可自我、树立自信的源泉。
父母不妨多从他们擅长的科目切入话题,询问学习情况,向他们请教,毫不掩饰地表达欣赏和佩服。
如父母可以说:“你今天的英语习题做得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说今天的数学课很有趣,能跟我多说一点吗”“听到你对自己努力后的结果感到满意,我也很高兴,能得到这个结果很不容易”。
即使孩子各科文化课成绩都不如人意,父母也可以与他探讨所有学科中相对学得好的科目,如美术、舞蹈、计算机等,让他看到自身的价值。唯有树立信心,才有勇气克服困难,战胜偏科。
很多孩子学不好,并不是他们本意不想学好。家长不要认为学习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畏难情绪也在情理之中。家长要帮助、陪伴孩子 ,找对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孩子一起度过难关。
标签: 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