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都在侧重引导学生背范文模仿范文、积累例证材料等方法。某种程度上,学生在应试议论文写作的学习上,似乎越走越窄,使本该丰富多彩的议论文写作成了工匠似的“技术活儿”。
为了努力破解应试作文的难题,为学生打开议论文写作的新空间,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 《高中议论文写作10课》从生活角度讲述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倡导把生活用来写作文,试图帮助学生打开应试作文的新思路!
让我们通过阅读本书的前言,一起探索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趋势,一起学习如何通过贴近生活提升作文水平。
不只是一种想象,而是一种生活
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觉无概念则盲(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有人说,这句话了不得:前半句批判理性主义,后半句批判经验主义。
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经验”的生活,而我们需要用理性去看这“经验”着的生活。停留在狭义的“经验”层面,对生活,去描绘它,记录它,更要去认识它,评判它。在认识与评判的过程中,理性是目的,也是工具,而我们描绘、记录、认识、评判的对象,也必然首先是生活,这本无疑义。然而,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因为种种原因,描绘、记录生活与认识、评判生活这原本自然而然的事情,这语文学习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变得稀缺。长期应试背景下,写作可以轻而易举地脱离生活,只要套路就够了。
一旦脱离了真实生活情境,我们的基础教育写作教学,会培养出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运用者呢?我们批判的“八股文”,归根结底,不就是因为其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情境而陷入了空洞的言语观念的陷阱吗?
从近年来逐渐被重视的“非虚构写作”的角度说,非虚构是生活经验的本来表达;“非虚构写作”的目的就是要矫正文学对现实体验的缺失。而当下中学生的作文也存在“现实体验的缺失”的问题。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里,强调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这个概念。在阐述课程性质时,新课标是这样说的:“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在阐述学科核心素养时,新课标是这样说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王意如教授说过,“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在新课标中出现两次,都是在阐述语文教育最上位的问题时提出的,可见它的确重要。当我们在语言运用的具体情境中时,语言便表现为被每个独特的个体所使用着的“言语”。如果“言语”的确是含有个人理解体验在内的,那么它就是真实的,反之,就是不真实的。比如,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能够在考试中拿高分,不去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而是让学生背范文、模仿范文,导致有些学生学了满口的“假语言”,华而不实,虚假造作,无病呻吟,这就是脱离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在语言表达上脱离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后果就是使所表达的事物也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情境。更可怕的不只是背范文、模仿范文,还有范文所写的也是虚空的、虚设的“假现象”“假问题”。
可喜的是,当下的高考题已经明确反对套作,命题也在紧贴生活。从2017年高考作文题开始,作文题的关键词由“联想”与“感悟”开始转向“认识”与“思考”。题目所用的材料明显贴近现实生活。特别是近两年的作文题,如2020年全国Ⅲ卷作文题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材料中则要考生在“人生旅程中”尝试回答“我是怎么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等问题,认识自己,是生活永恒的命题;全国Ⅱ卷与全国新高考Ⅰ卷都选择了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材料内容,每个人都经历过疫情,这是最真实的生活情境;全国新高考Ⅱ卷则设计了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写一篇“带你走近”为题的主持词,不了解现实情境中的某地,如何能吸引别人“走近”?
高考题的命题倾向与新课标的要求都驱使我们的写作视野指向现实生活,写作教学与训练也要多多地取材现实生活。一旦深入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不止可以描述,也可以评论。生活有多宽,评论就可以有多宽,从身边到各个领域,从眼见耳闻到新闻热点;从我们日常所用教材,学习生活的教室,到街头现象,到民生诸事,到国际形势,到全球气候。最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会使我们的语言产生真正的工具感。
如果表达是一把螺丝刀,要把螺丝真实地钉在生活的墙上。本书的前8课将触及现实世界的各个角落。
同时,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掌握逻辑工具才能有效地支撑真实的语言情境。生活说理,更要服人,这种服人,首要的是以理服人,而非以情感人;有时,评论生活,修辞无力,情感饱满的议论文不一定具有真正的说服力;而附庸他人观点“证他”式的议论文,也比不上“证我”的说服力。我们还会发现,逻辑工具是说理最有效的工具。本书第9课会详细分析逻辑工具在说理时的应用。
传统议论文写作的方法和写作技巧也依然有其价值。要注意的是,既要认识到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有很好的说理效果,也要在使用各种论证方法时规避其逻辑缺陷。本书第10课会谈到论证方法,并提供议论文“片段”练习的样本。如果读者在议论文写作时更倾向于传统“工具”,也可以从第10课开始,倒着读这本书。
电影《芬奇》中,芬奇对他创造的机器人Jeff说,你已经可以说出,金门大桥上有多少颗铆钉,用了多长的悬索,桥有多高。但是只有当你站在上面,才能看到它的美,听到悬索在风中歌唱……这是一种体验,一种人类的体验,不只是一种想象,而是一种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越来越容易,利用“知识”似乎就可以构建出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知,但对我们的生活而言,经由体验,利用知识,理性看待,会使我们的认知更客观也更真实。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我会想到芬奇的话。
拓展阅读
《高中议论文写作10课》
(点击封面购买)
内容简介
《高中议论文写作10课》,是来自教学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出的10堂议论文写作课,内容囊括认知能力的提升、生活素材的积淀、价值观的稳定、观念的融合,思维逻辑的梳理,从课堂上应机逗教的实操到教师的下水作文示范,行文亲切自然,内容丰富,方法具体。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唤醒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生活临在感,引导他们主动输入广泛的社会生活见闻觉知,输出真实的社会生活意见,力图引导这一阶段的同学们,能够在应试作文的框架下,写出言之有物、情理并胜的优秀作文。
作者简介
李鸿杰,民盟盟员,语文高级教师。《济南时报》特约评论员、专栏作者,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社刊模范指导教师。著有《书写的困惑:汉字九讲》《解读的困惑:绝句十四讲》《卷帘看:中国诗画读记》。著作获第四届“奎虚图书奖”,入选“百班千人”全国中小学生寒假推荐书目。主持市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级及省级课题多项。在《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语文建设》《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发表论文10余篇,在《齐鲁晚报》《济南时报》等发表文章60余篇。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我就知道你在看!
标签: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