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呈现】
有一位电影导演拍摄了一部短片,内容是城市风光。非洲某部落的土著看了之后,却只关注画面角落中的一只鸡,因为在短片中他们只认识那只鸡。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审视自己是如何认识事物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走出洞穴
柏拉图言:“认识,即回忆。”
我个人的理解是,我们的认识,来自于对那些已存在于们脑中的客观材料的加工提炼。换句话说,是因为人能够将崭新的知觉映射于那些曾经被其感知到的信息上,调取它们,处理它们,让它们与新的事物产生联系,所以人才能产生新的认识。一言以蔽之,我们只能认识——能被我们认识的东西。
这句话有些绕。什么是认识,什么东西又才能够被认识呢?洞穴之喻警醒我们,眼前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人的认识,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是受限的。就像非洲的土著,他不曾感知过城市的景象,毫无现代化、工业化的概念,因而无法认知都市导演所呈 现的“城市风光”。
在我看来,人的认识是一个向外延伸的网状结构。我们认识的过程,只能是通过我们已建立好的网点向外发出链接,建立桥梁的过程;网所能及的半径之内,便是们所能认识的东西。半径之外,是我们暂时很难形成真正认识的东西。事实上,我们无法跳脱出自己固有的思维观念和认知逻辑去认识事物,也无法将一个与我们生命体验毫无关联的概念凭空地植入脑中。没有建立在任何感性材料之上,从天而降的、灌输式的认识,就是没有地基的,浮动于空中的网点;这样的认识,充其量是可被人用人脑固有的存储记忆功能暂留片刻,进行复制粘贴罢了。
用这样的方式认识事物,是会有隐患的。如果整个社会的个体都以这样的认知方式去学习,再以由这样方式而学习到 的所谓的“知识”,去对社会进行建构,造出的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电影导演要传达的东西与非洲土著所关注的不同,但个人认为这两者的认识其实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是视角不同罢了。我们每个人在降生的时候,就成为了无数信息的载体——生物的、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伦理的……然后我们怀着各自所承载的迥异的东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逻辑,接着去认识世界,最后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本是自然的,千差万别的认识视角得出千差万别的认识结论。只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疏于意识到这一点,乐于用自己手中的“真理”之锤去审判他人认知的正误,殊不知个体的认识方式和同一件认识对象的价值,本就是多元的。
我认为,我门要意识到我们无法认知世界的全貌。
这种意识会让我们保持谦卑,对自己的认知方式有所敬畏,对不同的声音多一份包容和尊重。同时我们要坚信认识是可以发展的,“深居洞穴”是我们人生路上时常可能面对的自我诊断结果,但安于洞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走出洞穴,可以是阅读,倾听,思考,经历——人要主动拓宽自己的边界,才有可能走出自我认知的局限,破茧成蝶。
城市固有车水马龙,霓虹流彩之美,但它或许也缺少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我们为什么不暂停一下画面,试着去观察一下那只角落里的鸡呢?它也是这城市的一部分,它是来自生命、来自动物界、来自自然的城市有机组成的一部分,它让城市这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保留着其一缕灵动的生机与原始的脉络。
非洲土著的认识很可笑吗?
可笑的是深居洞穴而不自知的人。 (完)
标签: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