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月15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冬日,临近春节,黑龙江的露天车站里挤满提着大包小包的旅客,宋凤河也是其中一员。
这个二十一岁的乡下小伙子,半个月前刚结婚,为了过个好年,这段时间一直在四处做木工活。听说齐齐哈尔的林场缺人,宋凤河和认识的工头说好,天才蒙蒙亮,就独自来到车站,准备搭最早一班车去碾子山区。
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大巴喷着黑紫色的烟雾,吭哧吭哧驶来。早早赶来排队的宋凤河坐到后排靠窗的位置上。多日积累的疲倦令年轻人很快鸡啄米般点起了头,很快便坠入梦乡。彼时,车上的人们谁也不知道,灾难的阴影,已悄悄笼罩在汽车上头。
火场英雄
时间已经过去快三十年,人到中年的宋凤河依然能回想起那天的所有细节。
他说不好自己当时是被浓烟呛醒,还是被凄厉的鸣笛声惊醒,又或者是急刹时头撞上前座椅被惊醒,只知道醒来时,睡前安稳祥和的车厢,已乱成一锅粥。汽车起火了。
司机的座位下涌出阵阵烟雾,带着噼里啪啦的电流和火花,经验老到的人一眼就能看穿,出大事了!发动机有问题!惊慌失措的司机见势不对,踩下刹车,直接拉开窗户跳车逃生。
可是,也许是因为过度恐惧,司机忘记在跳窗前打开车门。火势顺着车底的输油管道蔓延,整辆大巴瞬间被熊熊大火包围,空气中弥漫着什么东西被烧焦的味道,不懂事的孩子哭了起来,大人们也开始咳嗽。
驾驶座是火势最旺的地方,金蛇狂舞的火舌和蓬勃的热量,掐灭所有人靠近的幻想,那扇被司机打开的窗户是无法指望。
几个强壮的男人不顾一切地用肉体冲撞着车门,可惜厚重的车门犹如铜墙铁壁,纹丝不动,铁青着脸拒绝网开一面,敞开求生之路。
靠窗的人奋力砸起窗户,这辆老旧的大巴,自然是没有求生锤的,各项部件的质量倒是还可以,窗户远没有乘客想象中的不堪一击。狭小的空间,稀薄的空气,刺鼻的味道,上升的热量,死神的镰刀,似乎已经降临。
混乱中,宋凤河突然摸到自己的工具包,那里有一把斧头,出发前,父亲蹲在后院,给他磨了一晚上,斧刃细如发丝,银光闪闪,甚至能倒映出宋凤河惊恐的脸。
“让开!都给我让开!”宋凤河举起斧头,发出怒吼:“给我腾点地方使劲!”
一时之间,抱孩子的抱孩子,拉行李的拉行李,大巴核载54人,实载86人,原本挤得满满当当,生死之际,竟真在烈火中给宋凤河腾出一块不小的空地。
宋凤河攥紧斧柄,气沉丹田,稍稍退后两步,随即大喝一声,挥动斧头向窗户劈去。
先是一条缝,然后是无数弹射出来的玻璃渣子,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生命的希望,就在眼前!一斧,一斧,又一斧。车窗被砸开了。
原本屏气凝神的乘客们争先恐后向宋凤河涌去,每一个人都想成为更早逃出生天的幸运儿,如果宋凤河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可以选择第一个纵身跃出,第一个脱险,没人能怪他。
但宋凤河不是,这个没什么文化,只能靠体力活养家糊口的小伙子,有一个加入共青团的梦想,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人类的伟大是勇气的伟大。宋凤河深知,现在的情况,如果只有一扇逃生窗,需要花费的逃生时间会很长很长,很多人可能在爬出去之前,就一氧化碳中毒而死,而且生死关头,八十多人不可能做到井然有序,推挤、拉扯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于是,他将斧子举过头顶,高声喊到:“听我指挥,大家再退回去,我再砸开几扇窗户,都别挤!都能活!”
一度因求生欲陷入疯狂的乘客都清醒过来,再度给宋凤河让出空间。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这个来自吉林的小伙子,在黑龙江的车上,犹如初辟鸿蒙的共工般挥舞着斧头,从前到后,把安全区的车窗悉数砸开。
宋凤河一边砸,乘客一边扒着窗户逃生,眼看着车厢里的人越来越少,滚滚浓烟里,宋凤河喘息着放下斧头,从最近的逃生窗跳了出去。
离开大巴的宋凤河抹了把脸上被熏出来的黑灰,打算找辆摩托,离开这个地方,没想到竟然看见一名中年妇女,哭着跑向燃烧中的列车。
热心善良的他自然是赶紧拖住激动的大妈,安抚其平静下来后,妇女抽抽搭搭地告诉宋凤河,自己还有一个孩子在车上!
此时,汽车外部已经完全被火焰吞没,谁也说不好里面的孩子是死是活,汽车下一秒会不会爆炸。
人命关天,宋凤河看着哭泣的女人,很快做出决定,他告诉女人:“你在这等我!我去救你的孩子!”
宋凤河以百米冲刺的架势跑向汽车,他一把脱下身上的大衣,疯狂扑打着窗户框上的火焰,寒冷让年轻人的身体忍不住打颤,却丝毫没有动摇年轻人钢铁般的意志,清出一小块安全区后,宋凤河翻进车厢。
还没来得及为被烫成三分熟的手掌呼痛,宋凤河的头发和眉毛就被火舌舔得干干净净,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见光明,没等他四处寻找,哭泣的孩子凭借最后的意志跑到他身边,死死抓住宋凤河的衣襟。
抱起小孩,宋凤河一头扎向窗外,铁汉柔情的他细心地用自己的脊背作为缓冲,避免小孩受到冲击,再度受伤。
上天却没能报这份柔情与幸运,宋凤河的背撞到坚硬的车辙上,巨大的疼痛让这位东北汉子倒在地上,甚至无法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所幸,乘客们并没有抛弃拯救他们的英雄。焦急等候在车外的人们赶紧冲过来,齐心协力,把宋凤河和孩子抬到离火场几十米开外的安全地带,有的帮忙擦脸,有的递过清水,更多的,是千恩万谢。
和孩子重聚的母亲,更是激动得直接跪倒在宋凤河面前,声泪俱下道:谢谢你!恩人!我的大恩人哪!
活了二十多年,宋凤河哪里见过这种阵仗?他脸羞得通红,连滚带爬的站起来,赶忙把跪下的女人扶起来,摆着手说:“大家不用谢我,要谢,就谢这把斧头吧!没有这把斧头,大家才是要出事。”
病床前的承诺
早早逃生的司机联系到客运站,在路边休息几个小时后,几辆客车和客运站的工作人员就赶到事发现场。
大多数乘客和恩人告别后,坐上客车,赶往各自的目的地。宋凤河和另外两三个受伤情况比较严重的,则被送往当地最近的医院。
躺在病床上,脱离高度紧张状态的宋凤河,后知后觉感受到疼痛。医生告诉他,他脸上的毛发被烧得一干二净,皮肤也被灼伤,全身上下到处都是水泡,出院以后不能立刻从事体力劳动,否则会留下后遗症。
此外,医生还特别提醒宋凤河,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腰部,这次如果送来的时间晚一点,他是有可能半身不遂的。
当时的宋凤河仗着年轻身体好,听后不以为意,殊不知,这次腰伤,会成为折磨他半生的病痛。来探病的客运站领导给病床上的男人带来好酒好菜,还带来一件崭新的羊皮大衣和一条工装长裤,作为对宋凤河的补偿。一名负责人握住他的手,千恩万谢,问他还有没别的想要的。
宋凤河犹豫了。负责人开口前,他其实并没有想过要求回报。不过,在他心底,确实存在一份遗憾。
原来,这个出生在吉林边陲小镇的小伙子,有整整五个兄弟姐妹,小凤河在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帮父亲务农,其他兄弟姐妹则都读到初中,都是共青团员。没能加入共青团,成为宋凤河心里的一根刺。读懂宋凤河的表情,负责人的手微笑着鼓励他说出来。
火场中英勇无比的男人,此刻腼腆得像个孩子,宋凤河嗫嗫嚅嚅道,希望客运站可以给吉林乌拉街满族镇公拉玛村的团支部,寄一封感谢信,推荐他入团。
没要钱没要物,只要一封信,听到宋凤河的要求,几位领导当即表示同意,其中一位还掏出笔,认认真真在纸上记下宋凤河家的地址。
宋凤河心知这是一场大事故,领导们安排各项事宜需要一段时间,现在也该过年了,还是先回家比较好。
村中“怪人”
宋凤河到家时,已经是晚上。推开门,母亲差点被吓晕过去。她心疼地抱住面目全非的孩子,哭着问:“我的儿子,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
宽慰的拍拍母亲的后背,宋凤河拉着母亲的手,坐到厅堂的桌子边,急不可耐地将自己救人的经历告诉他们。
听到汽车起火,父母惊呼,听到凤河砸开车窗,父母忍不住拍手,听到凤河救出孩子,他们都向儿子竖起大拇指。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出门,买几斤肉,摘些自家的菜,父亲也拿出私藏很久的好酒,全家一起为宋凤河举办庆功宴。激动得两颊通红的宋凤河自信满满地说,等着吧,客运站的信不久之后就会寄过来,我一定会加入共青团的。
听说村里汉子在外面当了英雄,左邻右舍也觉得脸上有光,纷纷传颂宋凤河的英雄事迹,有的村民专程上门,就为夸赞几句他,还有人主动跟他说,大英雄,写入团申请书的时候,让我给你当介绍人。这种待遇,是宋家前所未有的,一时间,宋凤河受宠若惊。
可是,一个礼拜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宋凤河梦中都是邮递员的自行车铃铛,那封说好的感谢信,却一直没来。
曾经的溢美之词,不知不觉变成对宋凤河的指指点点,村民们热情洋溢的招呼变成怀疑不定的审视:这个年轻人,该不会是想入团想疯了,编故事吹牛骗人吧?一些调皮的孩子,看见宋凤河时,甚至会讽刺道:“大英雄,今天又去哪里救人?”
久而久之,连父亲也开始怀疑他,常在酒后忍不住拉着儿子的手问:“凤河啊,你跟我说实话,你是不是骗人了?”
宋凤河委屈、伤心、难过,他想找去碾子客运站,又怕被人嘲笑,都说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你怎么救几个人还上门讨债啊?
为了逃避乡亲们异样的目光,宋凤河尽量离所有人远远的,不是出远门做工,就是躲在家里。曾经热情大方,开朗阳光的年轻人,变成一个阴郁古怪,离群索居的“怪人”。
迟到的证明
直到2004年,宋凤河潜伏多年的腰伤,彻底发作。他痛苦的瘫在床上,爬都爬不起来,失去顶梁柱的妻儿们焦急的围在他身边,不知该从哪借钱为他治疗。
这时,一个朋友旧事重提,他告诉宋凤河,现在国家成立见义勇为基金会,如果你真的没有骗人,为什么不找到基金会,证明自己的事迹呢?这样就不用为医疗费发愁。
说干就干,宋凤河强撑起病体,写下十多封信,寄到当年的客运站和黑龙江、吉林两地的报社。
最先回信的是齐齐哈尔客运站,当年的公司已经改制为齐齐哈尔中通股份有限公司,在一波波的裁员后,当年的档案都已经丢失,他们无法为宋凤河作出证明。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吗?也许是上天也看不下去这个男人遭受的磨难,一封来自内蒙古的信件送到宋凤河家。
寄信人名叫于柏清,他在信中自称是当年获救乘客的女婿,经常听丈母娘念叨恩人。读吉林晚报时,无意中看到宋凤河发表的寻人信,发现文中描述情形和丈母娘说得一模一样,当即就写信过来替恩人做证明,信封里还装着两百元捐款。紧接着,类似的信件纷至沓来。
宋凤河抱着雪花般飘来的感谢信又哭又笑,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已经不是钱,而是“沉冤昭雪”!他没有撒谎,他真的救过别人!把寄来的钱挨个退回去后,宋凤河精心整理好感谢信,送到吉林当地的媒体处,请求他们为自己澄清。
2005年7月18日,笼罩在宋凤河头上长达二十八年的乌云终于散去,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和吉林省的众多领导干部,一同来到他的家中,为他送来奖章和慰问金,并在门口钉上英雄之家的牌子。
宋凤河这时候才知道,原来,当年客运站领导记下宋凤河的地址后,不慎将纸张遗失,再加上客车失火事情繁多,忙来忙去就忘记寄信一事。
当然,宋凤河的医疗费,也全部由基金会承担。拯救85条人命的英雄,总算获得应有的奖赏,然而,这份奖赏实在迟到太久太久,以至于更像是一份沉重的公道。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宋凤河高兴的同时,人们也该长久的反思,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还有没有更多的宋凤河?
标签: 入团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