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米粒妈的同事陈陈,无数次跟我吐槽她家小豆丁是个“识字困难户”。
3岁多的时候大字不识一个,很正常;4岁多对文字依然不敏感,但周围有一些小朋友已经有三百多的识字量了。
陈陈有点着急,暗下决心,每天哪怕只识两个字,一年下来也有700呢,而且每天两个,孩子完全没压力呀。
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娃今天学会了俩,明天就把这俩忘了,再往前追溯就更尴尬了,昨天、前天学的,在记忆中更是所剩不多了。
陈陈想,要不用app识字吧,周围那么多小朋友都是每天15分钟,开开心心学会了几百个字。
结果让陈陈崩溃的是,小豆丁每天15分钟学得开开心心,但完全不需要等到第二天,刚学完,单独拿出新鲜出炉的5个大字,娃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陈陈感慨:好家伙,一个字也没学会,光费眼睛了
所以米粒妈总说么,没有一种学习方法能适合所有孩子,最后还是要因“娃”制宜、因材施教,结合过来人的经验,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私人订制。
像小豆丁这种,就属于对图像、画面敏感的孩子,看绘本只看图,对文字还没太大概念,强行拿着字卡让他认,也没用,记不住、不会用,放到句子里更是读不出来。
识字是为阅读做准备的,但并不是识字量大的孩子,就能自主阅读,就喜欢阅读。
就跟“阅读理解好、作文好的孩子,一定都有大量阅读的基础,但并不是阅读量大,读的书多,就能做好阅读理解,就能写好作文”,这是一个道理。
我劝陈陈不要那么焦虑,识字量多少不是最重要的,不必纠结那个结果,是300、500还是1000,让孩子喜欢阅读,能用自己识得的字(哪怕很有限)去自主阅读,鼓励他们大声朗读,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年级上学期,识字量300▲)
后来小豆丁5岁多,我就建议陈陈带着娃用《四五快读》,不必刷那么快,别的孩子可能半年刷完六本、八本,不用跟别人比,按照自己娃的节奏,一课一课往前推进。
《四五快读》属于不花哨,但很实用的书。
能在日常阅读中大量识字的孩子,当然不需要单独去刷识字书,但是像小豆丁这样对文字不太敏感的娃,米粒妈还是很推荐《四五快读》的(咱们不团哈,大家有需要的话,某当、某东都有)。
这套书虽然设计得没那么有美感,但是识字的逻辑非常对路,就是字-词-句-段落-篇章,孩子学的字,并不是孤立地学,学完了之后,下一课的词语,就是用上一课所学的生字组成的,后面的句子、段落,也都是用之前学过的字搭建的。
所以孩子不仅单独拿出这个字会认,更知道怎么组词,成句,这就是帮助他们完成自主阅读的第一步。
现在同事家娃刚满6岁,《四五快读》依然没刷完,学了5本,有些字依然会了又忘,识字量五百左右,但是据说,孩子愿意自己读书了,每天晚上拿着绘本亲子阅读的时候,大人孩子会你一页、我一页讲给对方,不认识的字,先往下顺,顺不下去爸爸妈妈就告诉他,尽量不影响阅读的流畅性。
陈陈说,在跟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大声读出来,会让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也会觉得识字是很有用的事),而且还能及时纠正一些多音字、形近字的读音。
包括断句,刚开始孩子胡乱断句,一个字一个字蹦着读,读完一整个句子,自己都一脸懵,字是认识了,但意思没懂。
这种情况真的太常见了,就是要多练,多读且读出声,陈陈说,四五个月吧,不到半年时间,就能看到特别明显的进步。
这也正是我之前跟你们分享过的。
米粒认字和自主阅读比较早,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孩子,语文肯定不成问题。
我也曾经这么天真地以为,不过现实却啪啪打脸
都上中年级了,米粒阅读还会出现丢字落字、看串行的情况。阅读理解也经常抓不到重点,对文章深层理解远远不够。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当时米粒识字量大,可以自己读书,不需要我了,我就想当然地以为修成正果,老母亲可以功成身退了
但米粒读书大部分时间都是默读,很少大声读出来。
这就导致,他看书不仔细,甚至看串行,我都没有发觉,而他就自顾自地看,反正不影响上下文理解,他自己也察觉不出来有任何问题。
上小学一二年级,我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那时候语文基本是拼音、字词句、书写等等。
到三年级,我终于发现了米粒在阅读上丢三落四的毛病。
后来跟几个海淀学霸妈妈聊天,她们都强烈建议让米粒每天抽出15-20分钟大声诵读,读语文课文也行,读课外读物也行,读古诗词也行。
实践证明,大声朗读真的非常重要,具体怎么读、读什么。
前面我提到了,识字多≠爱阅读,当然爱读书的孩子,识字量大体是有保障的,但识字多,甚至读得多,都不等同于爱阅读。
米粒姥姥小区有一个邻居家的娃,属于对文字很敏感的孩子,两三岁拿着字卡就认识了不少的字,通过坐公交、地铁、看站牌、广告、商铺名、路标等等,认识了更多的字,但他从小很少读书、读绘本,爸爸妈妈工作很忙,老人眼睛不太好,也没给孩子读过,所以他没有阅读习惯。
刚上小学的时候,这孩子识字量起码1500-2000,在班里算是比较突出的孩子,老师经常安排他给同学发作业本,因为同学的名字,他都认识,再后来上到二三年级,别的同学识字量赶上来了,他不仅优势没了,劣势也显现出来,就是不爱阅读。
这时候父母才着急,给买了好多书,但三年级重新培养阅读兴趣,就跟从小喜欢看书的孩子不太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了,大多时候配合度没那么高,可能只喜欢看一些漫画、或者“口水书”,更有深度、难度的内容,他们自己会犯懒,不愿意去碰。
所以,识字多、识字早当然有它的好处,就是可以自主阅读,但怎么读、是否爱读,却远比识字量更重要。
毕竟到了二三年级,大部分孩子的识字量都差不多追平了,而有没有好的阅读习惯,对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却是伴随孩子到初中、高中,甚至一生的。
米粒妈一个同事,孩子上二年级,她说,孩子识字倒是不成问题,但是阅读的过程中,很多词,认识但没听过,更不知道什么意思,这就很影响通篇理解。
比如“粉碎敌人的围剿”,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围剿”,也不知道为什么“围剿”是可以“粉碎”的。
再有,一些孩子,上小学之后,明显不会读数学题,字都认识,但拐着弯的表述,很多孩子就一头雾水,看不懂、抓不住重点,这种语言的逻辑,也是需要练的。
别说小学了,一直到初中,生字生词都是个难关,一个成语,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太要命了。
迫不及待,为什么不是“迫不急待”;墨守成规,为什么不是“墨守陈规”;既往不咎,为什么不是“既往不究”;锦绣前程,为什么不是“锦秀前程”……咱们当年上学的时候,都整理过各种易错词吧~现在也一样,孩子需要一点点积累,并且要让他们明白这个词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记住它的写法、用法。
语文积累,不只有识字,今天米粒妈分享了这么多,都是哪怕识字量有了,但依然会出现的各种烧脑问题。
所以家长到底要怎么做呢?
1、阅读中识字,或者哪怕通过识字app、字卡积累了识字量,还是要放到阅读中去反复锤炼。
2、孩子不是一下子就能独立阅读桥梁书的,可以在识字量不大的时候,通过中文分级读物,或者字少图多的绘本,让孩子多读、反复读,作为过渡。
3、自主阅读,鼓励孩子读出声,建议从5岁+开始,每天10-15分钟大声朗读,到了小学时间可以延长到每天15-20分钟。
4、培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喜欢读书的孩子,哪怕识字量不大都没有关系,保持这种热情,等二三年级以后,识字量追平了,阅读上会有很大的跨越。
5、多积累词语。孩子的认知和见识都是慢慢积累的,就需要多读、多听,读得多了,听得多了,一些对他们来说“晦涩”的词,自然就能读懂了。
最后我想说一下,很多妈妈觉得孩子只认识三百来个字,没有办法自主阅读,其实不是这样的。
鼓励孩子多去用这些认识的字,最好的不就是阅读吗?像《巴巴爸爸》系列,《花格子大象》系列,《奇先生和妙小姐》,这些绘本故事,非常轻松,孩子喜欢,文字也不多,都可以拿来让娃“练手”。
咱们不能等孩子积累了1000识字量,然后突然一下子就拿那种文字特别多的桥梁书给孩子去读,他们会读得非常崩溃。就像我前面说的,识字,不等于会阅读。
阅读就是要在一个词、一个句子,一小段话中逐渐学会、熟悉、变流畅的。
我们都知道,识字量越多越好,早点自主阅读,起点就比别人高,读的书也比别人多。
但在这件事上真的不用太焦虑,到了二三年级,没有孩子还不能自主阅读了,但却不是每个识字量大的孩子都喜欢读书,都能读懂书。
所以,米粒妈想说,大家不必在识字量上过于较真、纠结,而更应该把孩子的时间多用来践行“阅读”这件事本身。
标签: 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