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采摘蔬菜后自制海报,准备售卖蔬菜。受访者供图
今年8月底,在木杉小学举办的一场公益活动上,一名学生拿着刚用“校园币”兑换的奖品。友成企业家基金会供图
这所“非典型”村小里,有学生负责的“银行”和“超市”,学校附近还有块“试验田”,孩子们在这里种下白菜、萝卜、南瓜、豆角……他们平时常会来这块地里看看,浇水施肥、观察记录、写作文、做数学题、采摘。
和很多乡村小学一样,这所村小曾日渐衰落。周边3个村子有8000多人,大多数村民的孩子都要来这里上学,但学生数量越来越少,后来只有几十人。
在某种意义上,这所深山小学也是乡村教育的一块“试验田”。木杉小学校长徐萍知道,如果学生继续流失下去,这所村小可能就不存在了,必须得改变,才能生存下去,让山里孩子获得更优质的教育。
木杉小学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小了。
它位于贵州省息烽县,虽然距省会贵阳只有70公里,但重重山峦将它包围起来,让这里几乎找不到城市的痕迹,学校有汉族、布依族、苗族等多个民族的学生,近一半是双亲在外打工的留守未成年人。
但它又是一所“非典型”村小,这里有“银行”和“超市”。“赶集日”那天,学生在“超市”门口排起长队,手里拿着各自的“存折”,“收银员”坐在一张旧课桌后,登记“收款”。
另一间教室的玻璃窗上贴着“行为银行”“业务办理”几个大字,窗框上的暗红色油漆已经起皮。门口的小桌前,银行的“会计”在收“存款”,屋里的桌上堆着“校园币”,那是一张张印着不同面值的彩色卡片。“行长”杨锦雯是一名四年级女生,正带着她的“副行长”,埋头数“钱”。
学校附近还有块“试验田”,不到两亩地,分成四五块,孩子们在这里种下白菜、萝卜、南瓜、豆角……他们平时常会来这块地里看看,浇水施肥、观察记录、写作文、做数学题、采摘。
周边3个村子有8000多人,大多数村民的孩子都要来这里上学,但学生数量越来越少,后来只有几十人。
在某种意义上,这所深山小学也是乡村教育的“试验田”。
村小必须改变,才能生存下去
每到暑假,徐萍在家里待着都不踏实,“心里毛躁得很”。
她是木杉小学校长,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木杉小学开始了教师生涯。她从教20多年,在这里度过了大部分岁月。
贵州的乡下水塘多,孩子又贪玩,徐萍很担心孩子们出事。她想了个办法:让孩子们暑假继续来学校,她陪着大家写作业、跳绳,只要不出学校就行。
当时30多岁的徐萍觉得玩得很开心,但孩子们不开心,来的人越来越少。“学生们每天对着我这一张老面孔,看都看烦了。”徐萍说。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学生流失的缩影。村小教学条件差,有能力的父母选择把孩子送到镇上乃至县城上学。留下来的学生,无论是家里的接送能力还是经济条件,都相对差一些。
教师流动性也大,有能力的教师,不甘于待在村小,或考走,或被调走。村小里通常由一名老师教多门课程,音乐、体育、美术则一直是短板,徐萍形容,“它们一直躺在课程表上”。
家长希望孩子读大学,徐萍也是如此。但“大学”究竟是什么,徐萍也说不清楚,她中专毕业后就教书,没体验过大学生活。对于这里的小学生来说,“读大学”更是个太过抽象的概念。
徐萍知道,如果学生继续流失下去,这所村小可能就不存在了。村小必须得改变,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实现家长的期望,让孩子获得更优质的教育。
转折点
转变发生在2012年。
翟春光曾在木杉小学任教近20年,前年调到了另一所村小。他记得,2012年前,大家按部就班地教学,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那年暑假前,徐萍在网上发了帖子,讲述了这群深山里留守未成年人的故事,呼吁大家来关注他们,还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帖子发出后,陆陆续续有人给她打电话。“有人联系我,说要来支教,我还怀疑人家是骗子。”徐萍大笑。这也是徐萍第一次感受到网络的力量。
2012年暑假,第一次有大学生来这里暑期支教,这次活动给几名老教师和学生都留下极深的印象。
今年读大四的吕波至今清楚地记得10年前的那一天,对他而言,那是“遥远又美好的回忆”。当天早上他听说要去学校,还以为老师通知大家去取什么东西。看到来支教的哥哥姐姐后,他和同学们都很兴奋。
那几天,孩子们和这些哥哥姐姐折纸、跳舞,过得快乐极了。当时孩子们以为,大学生们会一直在这里待下去。吕波也没想到,才过了几天就要和这些哥哥姐姐分开。离别那天,孩子们哭成一团,当时30岁出头的翟春光也看得难受。
但那次活动成为一个“转折点”,对村小的孩子来说,“大学”和“大学生”都不再抽象,他们活生生地出现在自己面前。
暑期活动也成了新的传统。从2014年起,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开始到木杉小学支教。
2016年,艺术设计学院大一新生张旭第一次在学校报告厅见到徐萍。那年,徐萍受邀到南财为大学生作一场讲座,讲讲村小和那里的孩子。
看到讲台上的徐萍,张旭感到有些诧异——这和他想象中的村小教师不太一样。他还记得,“那天徐老师穿着红色旗袍,很有气质”。
张旭有些好奇,木杉小学到底是一所怎样的村小?他也想去支教,去亲身体验一下。
学校里的“超市”和“银行”
随着支教学生到来的,还有源源不断的公益物资。
通过互联网,木杉小学打开了与外界联系的大门,不断有爱心人士给孩子们寄东西,有些东西徐萍甚至都不知道是谁寄的。
起初,她老老实实地把这些东西分发给孩子。随着公益物资越来越多,徐萍发现了一个糟糕的现象:有些孩子并不珍惜这些东西,有人拿笔记本当草稿纸,乒乓球拍发下来没多久就被弄坏了。
家庭困难的孩子,徐萍会格外照顾,多发一些东西。但她去家访,有时看到孩子家里堆着的七八件衣服都是学校发的,有的衣服还没穿就小了,她心里暗自可惜。
虽说物质上丰裕了一些,但徐萍感觉,孩子们的精神依旧贫瘠。
早上老师在校园里看到学生,主动打招呼:“早上好啊!”孩子没吭声,也不抬头,低着头继续走。
“触网”后,徐萍开始意识到互联网的作用。她尝试在线学习,从头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的课程;友成基金会面向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举办“青椒计划”,每周要上三四个小时课、要按时写作业,她也参加了,还在全国数万名学员中成为积分前100名的“百优学员”。
徐萍陪学生上过一门“财商教育”在线课程,她作为线下的助教,一边听着网师讲课,一边思考课程背后的逻辑:这门课程的理念是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学会合作。那要怎么才能运用到生活中?
2018年暑假,徐萍带着孩子们整理了现有的公益物资,开了一间“校园超市”。这间“超市”的物品只能用“校园币”来“购买”,“校园币”则要用积分兑换,10个积分可以兑换1元“校园币”。积分来自于良好的行为,师生共同制定加分规则。这是“行为银行”的雏形。
见了老师同学微笑、打招呼,加一分。徐萍大笑:“喊得你耳朵麻!”
看到垃圾捡起来,加分。校园变干净了。积分制度也在不断迭代。基本的礼貌、环境卫生做好后,徐萍开始打造“上层建筑”:把字写好,加分;作业题目做对,加分;每天看30页书,加分。这个学期,又新增了一项加分制度:学生每周洗两次澡、梳好头发、换上干净衣服。
徐萍邀请孩子们共同参与校园管理。设计“校园币”时,全校征集方案,初稿筛选、演讲、打分,这才敲定了“校园币”的图案。
“超市”也由学生负责,“商品”上贴着孩子们手写的标签,注明商品名称和价格。这间“超市”更像是个仓库,里面堆的东西太多了:书包、纱裙、T恤、笔袋、牛仔裤……可能因为年头太久,有的颜色已经不再鲜艳。到了“赶集日”,孩子们在屋里转来转去,寻找自己想“买”的东西。
“赶集日”结束后,“超市经理”和“银行行长”要组织“工作人员”对这次活动“复盘”。有人提出,“超市”里太挤了,应该在外面增设操作台。于是,再到“赶集日”,学生们要先在门外登记,挨个进入。
在乡村任教20多年,徐萍反思: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人,有人可能考不上大学,但终究都要生活。她有了新的想法:培养“生活家”。
菜地里的课堂
在离学校不远处,徐萍花钱租了块地,这块被师生们称为“试验田”的土地,也如同乡村教育的“试验田”。
有次上课,一群五年级的小学生站在菜地里,他们接到的任务是,测量这块形状不规则的菜地面积有多大。
徐萍站在一旁,看着一张张茫然的小脸就想笑。这群五年级的孩子在学习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她知道,有的孩子做这类数学题很麻利,但到了实地,却不知从何下手。
徐萍提醒他们:“可以用切割法? 或者填补法?”孩子们恍然大悟,终于忙活起来,有人拉尺子,有人做标记。
她还发现,教师们在教学中面临几个困境:数学课上,学生总是分不清周长和面积;作文课上,学生无话可写。也对,孩子们基本每天就是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没有生活,哪来作文?
而这一小块土地逐渐显露出它的“魔力”。语文教师耿合军教四年级,他也是综合实践课等另外5门课的任课教师。耿合军让孩子们自己决定种些什么,学生种了白菜、玉米、土豆,又留了块地种点豆角、南瓜。
作为学校的“当家人”,徐萍很“精明”:菜地里平时产出的蔬菜送到食堂,能节省菜钱,省下来的钱就可以多给孩子们买点肉吃。给食堂送菜时,学生们按照市场价计算这些菜值多少钱,计算出的钱数折合成积分计入个人账户,等“赶集日”再去兑换商品。
耿合军印象最深的则是去年“大丰收”那天。
当天,孩子们有的拿着塑料袋、脸盆,有的扛着锄头,早早来到菜地。有的小组收获颇丰,一趟都拿不完。采摘完,学生还得想办法把菜卖出去,顾客是木杉小学的教师。
耿合军提前一天通知这些“小菜农”:第二天要摆摊卖菜,大家需要自己设计海报、广告语。
聊到卖菜,徐萍的话里带着笑:大家卖的菜都差不多,怎么才能让自己有竞争力? 孩子们很聪明,他们上网查各类蔬菜的营养成分,小脑袋凑在一起,给自家摊位起名,趴在桌上画花花绿绿的“招牌”,给蔬菜定价。
耿合军还记得孩子们创作的广告语:纯绿色,纯天然,吃出自然美,看清这美好人间!他们还旁征博引地打出“感情牌”: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耿合军买了几斤土豆、大白菜和豆角,其中有些又回到了餐桌上。在学校那两个电磁炉上,“诞生”了孩子们亲手炒的“作品”:青椒炒肉、炒土豆丝、西红柿炒鸡蛋。还有同学从家里带来腊肉,给大家炒了吃。
这次孩子们眼中的“厨艺大赛”,也是教师教学规划中综合实践课的汇报环节。耿合军记得,这些菜的味道还可以,只不过有两个菜炒咸了。
拿着卖菜的钱,孩子们买来酸奶、可乐,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顿大餐。
秋季学期刚开学时,记者来到木杉小学,校门口的花坛上,摆着一盆盆多肉植物。教学楼前,塑料筐里种的丝瓜挂在高高的藤蔓上,有的已经老了,青翠的颜色褪去。而在教学楼正前方的花坛上,写着几个大字: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标签: 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