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诚: 在大地上写作

神马作文网 初二作文 91

周华诚:

在大地上写作

最近,周华诚的名字和德寿宫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个月前,伴随着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开馆,周华诚的新作《德寿宫八百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同步出炉。这一段时间,有机会“进宫”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在晒出“宫里的日子”的同时,总会捧一本《德寿宫八百年》。

的确,像他们说的那样,要看懂这座宫殿,读《德寿宫八百年》是最好的功课。

在2022年冬天一场早来的大雪中,德寿宫成为“网红”。事实上,《德寿宫八百年》的第一章,周华诚就写下了两场大雪。

一场雪下在2022年正月初七,其时,德寿宫项目工地上,几幢高大的建筑已经立起,但有几片屋顶因为大雪不得不暂停施工。但它的建设者们没有停下来,一场场会议,一次次人员调度,亟待天晴复工。

另一场雪下在841年前的淳熙八年(1181)正月初二,那场雪后的种种细节,让人读出了南宋皇室的欢喜和忧思,发生在德寿宫的前尘往事,也在一场雪后被历史清晰记叙。

《德寿宫八百年》以18万字成书——周华诚在纸上建造的德寿宫,与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同步面世。出版之后,热度很高——先是被评为“浙版好书”,又入选“2023宋韵书单”。

周华诚说,过去与今天,时隔多年,不同的人其实在做着同一件事:“所有人都在拼尽全力。在这一点上,我想,我们跟南宋那批人并没有分别。”

与八年前发起“父亲的水稻田”项目,并由此开启的写作一样,周华诚觉得《德寿宫八百年》同样也是“大地上的写作”。

“水稻和德寿宫一样重要,《德寿宫八百年》是重现了八百年前的南宋历史与宋韵文化,‘父亲的水稻田’是在文化意义上恢复传统耕作方式的实践,两者其实都是在写‘大地上的故事’。”

2014年,周华诚在网上发起了“父亲的水稻田”众筹项目,邀请生活在城市的人和他一起,走进稻田,感受春种秋收。

周华诚的父亲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是乡村里少有的高中生。他做了大半辈子电工,同时也一直在操持自己的稻田。

种田会不会成为一位农民的人生骄傲?

周华诚的父亲没有想到,在60多岁的时候,他找到了感觉。这几年,他一直感慨,在浙西山乡种田的自己,竟然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而且,不断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稻友们,亲切地称他“校长”——那是大地上、稻田中的心灵师者。

稻田的生产力,足以超越稻米本身。

提到自己的身份,周华诚时常把“稻田工作者”放在第一位,与他的父亲一样。然后,他才会说,自己是一位作家。

写书之外,阅读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

这些年,周华诚不断在杭州和故乡常山那片“父亲的水稻田”之间往返,返乡的后备厢里,最少不了的就是书。

四年之前——疫情没有来的那个春节之前,我们“突然袭击”了周华诚的返乡行李箱。其中,书占了大半。有他第一次读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书法篆刻》(王冬龄 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味水轩日记》(李日华 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也有重读《幸福的建筑》(阿兰·德波顿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埃特加·凯雷特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等。

周华诚说,读一本严肃的书法教材书,是因为他“想认认真真,仿佛坐在课堂里一样,上一堂书法基础课”;而翻检李日华的日记,则是要借此走进一个明末文人品茗、会友、作文、赏画的闲居生活;至于那些要一遍又一遍再读的书,源自“重读旧书,如晤旧友”的内心需求。

“读以致远”,可远至何处?周华诚有他的答案。

标签: 初二作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