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届高三年级十二月联考语文试卷

神马作文网 考试作文 290

★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 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但是,对于诗歌语言只是单纯 地理解其符号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联想在其中起 着统摄的作用。

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就在于联想。朱光潜说:“语言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 的意义”,而“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如果要很好地理 解一首诗歌,就必须透过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种种关系”,然后筛选、整合各种有用信息,再进行合理想象,最后做出价值判断,这个过程就是联想。联想的过程一 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例如一提到“木叶”我们就会想 到秋意想到萧瑟苍凉的气氛。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它给我们的直 观感受是落叶纷飞,秋意正浓,从诗句中我们看到波浪涌起的洞庭湖面秋风飒飒,落叶 飘荡, 一派萧瑟的景象,这正是语言的符号意义使然。而此情此景“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读者的思维一下子便从木叶的清秋气息跳跃到离人的 愁情别绪,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由感觉到感知,我们体会到了世事无常,人生不易, 这就是联想的作用。

由此可知,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都将无法 进行赏析。如李白《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见蜀道悲鸟哀 号,古木参天,雄飞雌从,林间盘桓,这是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上,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再结合下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几句诗歌描写了一派苍凉景象,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里人迹罕至、 极尽荒僻。此处写景目的在于渲染蜀道之艰之险,友人入如此艰险之地,实在让诗人担 忧不已。读了这几句,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对坎坷人生的深切感叹,感受到他对前途命运 的无尽担忧,体会到他对国势民生的倾心关切。如果不去想象,不去联想,我们会诧异 于此处为何进行这样的景物描写。其实欣赏这几句诗歌,我们只抓住“悲鸟”“古木”“子 规”“空山”等意象展开联想,就不难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王国维的“一切 景语皆情语”,大概也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才有此说吧。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 义。”所以在诗歌语言形象中,如果抛却联想的内核,诗歌的意蕴美将会荡然无存,因 此我们可以说联想是暗示作用的内驱力。

(摘编自李清《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

材料二;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杨柳本来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桓温因杨柳而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萧道成因杨柳而想起“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韩君平因杨柳而想起“昔日青青 今在否”的章台倡女……何以这首诗的主人独懊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因为“夫婿” 的意象对于“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少妇是一种受情感综和的意象,而杨柳的浓绿又最易惹起春意,所以经它一触动,“夫婿”的意象就立刻浮上她的心头了。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所以诗是做不尽的。有人说,风花雪月等等都已被前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说诗已经做穷了,倒不如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 动力就是情感。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 论枝节。比如古诗《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单看起来,每句都无特色,合看起来,全篇 却是一幅极幽美的意境。不仅汉魏古诗是如此,晋以后的作品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是要在总印象上玩味, 决不能字斟句酌。晋以后的诗和晋以后的词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聪明气和斧凿痕迹都露在外面,这的确是艺术的衰落现象。

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协调,便可形成完整的 有机体。比如李太白的《长相思》收尾两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钱起的《湘灵鼓瑟》收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温飞卿的《菩萨蛮》上阕“水晶帘里 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我们仔细玩味这些诗词时,并不觉得人事之中猛然插入物景为不伦不类,反而觉得它们天生成的联络在一起,互相烘托,益见其美。这就由于它们在情感上是谐和的。单拿“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来说,曲终人杳虽然与江上峰青绝不相干,但是这两个意象都可以传出一种凄清冷静的情感,所以它们可以调和。如果只说“曲终人不见”,或是只说“江上数峰青”,意 味便索然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见出创造是平常意象的不平常的综合,诗要论总印 象,以及情感使意象协调统一种种道理了。

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 变成不重复。《诗经》里面的诗大半每篇都有数章,而数章所说的话往往无大差别。例 如《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三章诗每章都只更换两三个字,只有“苗”、“穗”、“实”三字指示时间的变迁,其余“醉”、“噎”两字只是为压韵而更换的,在意义上并不十分必要。三章合在一块不过是说:“我 一年四季心里都在忧愁。”诗人何必说一遍又说一遍呢?因为情感原是往复低徊、缠绵不尽的。这三章诗在意义上确似重复而在情感上则不重复。

总之,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综和的。情感或出于 己,或出于人。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创造与情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中国古典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都将无法进行赏析。

B. 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王国维才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C. 杨柳这个意象之所以引起了不同联想,是因为每个诗人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D. 文艺作品一定具有完整性,它的意象被情感综合后,由散漫零乱变得谐和统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材料一列举“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为了论证诗歌语言的符号意义具 有暗示性。

B. 材料一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增强文章说服力,同时使 文章语言更加典雅有文采。

C. 材料二中作者反对“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的观点,因 为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D. 材料二列举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为了论证晋以后的作品大半都是细节胜 于总印象。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 ) ( 3 分 )

A.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 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但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B. 因为情感经历不同,对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读者产生了三种不同解读:对这位悲惨的老人的怜悯;对这幅画面的欣赏;以及对勤劳独立的老人的歌颂。

C.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中人与景因为情感而交融在一起,把旅人听见鸡 声就爬起来,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D. 马致远在途中看到秋天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景物,融合自 己的思念、飘零之感,最终写出《秋思》。

4. 学习《李凭箜篌引》时, 一位同学提出, “吴丝蜀桐张高秋”中“张”字意为“弹 奏”,但换成“吴丝蜀桐弹高秋”又总觉得不好,不明白为什么。请据材料一给这位同学解决疑惑。 (4分)

5. 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但材料二给了我们一把解诗钥匙。请据 材料二分析李商隐《锦瑟》中间两联。( 4 分 )

【答案】1. B (“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王国维才提出……”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三段倒数第二行,原文“大概也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才有此说…”,由可能变必然。)

2. C (A.“是为了论证诗歌语言的符号意义具有暗示性”错误,张冠李戴,这一段中心论点是第一句,列举“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为了向我们说明“联想的过程”。

B.“引用论证”错误,“如李白《蜀道难》中……”不是引用论证,这是举例论证。D.“是为了论证晋以后的作品大半都是细节胜于总印象”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材料二第二段,“不仅汉魏古诗是如此,晋以后的作品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要在总印象上玩味,决不能字斟句酌”,是为了论证“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

3. B (B.是读者的情感,而材料二的论点,从标题以及结尾可见是“情感对于诗歌创造过程的作用”,是从创作者角度而言的。其它三项都是创作的角度谈情感的作用。)

4. ①材料一提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作用。②“张”这里虽和“弹”同意,但它“拉开、张开”的本义会让我们联想到随着琴弦的拉开,清越的箜篌之声如同张开翅膀飞扬而出,飞上高高的天空,让天上的云朵也颓然凝定不动,联想到“响遏行云”的典故,联想到“惊天动地”的美妙音乐。它与下文的“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恰好相应,意蕴丰富。而“弹”不会形成如此丰富的联想。

解析:根据“对于诗歌语言只是单纯地理解其符号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的作用”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作用。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张”字的本义为“拉开、张开”,“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让人们联想到清越的箜篌之声如同张开翅膀飞扬而出,飞上高高的天空,让天上的云朵也颓然凝定不动,意蕴丰富。“弹”只是意思上符合,不会让人有此丰富的联想,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 ①文学作品具有完整性,可以通过情感来综合意象,使原来看似散漫无关的意象形成统一整体。②《锦瑟》中间两联使用了庄周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的典故,看似散漫凌乱,甚至毫无关联,但因为它们都具有朦胧伤感的情感,可以整合在一起,构成怅然若失的意境,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表现了作者理想破灭、可望不可及的悲慨心情。

【解析】根据“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可知,文学作品具有完整性,可以通过情感来综合意象,使原来看 似散漫无关的意象形成统一整体。

《锦瑟》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把四个典故整合在一起,构成怅然若失的意境,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表现了作者理想破灭、可望不可及的悲慨心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死场(节选)

萧红

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那天赵三进城,他披着两张羊皮回家。王婆问他:“哪里来的羊皮?——你买的吗?哪来的钱呢?”赵三像有什么事在心中似的,什么也没言语,摇闪的经过炉灶,通红的火光立刻鲜明着。他走出去了。夜深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于是王婆就到打鱼村去了。赵三阔大的喉咙从李青山家的窗纸透出,王婆知道他又是喝过了酒。当推门的时候,她就说:“什么时候了?还不回家去睡!”这样立刻全屋别的男人们也把嘴角合起来。王婆感到不能意料了,青山的女人没在家,孩子也不见。赵三说:“你来干么?回家睡吧!我就去……去……”王婆看了看赵三的神色,她转身出来,她的心徘徊着:青山的媳妇怎么不在家呢?这些人是在做什么?

又是一个晚间。赵三穿好新制成的羊皮小袄出去,夜半才回来,披着月亮敲门。王婆只道他又是喝过了酒,但他睡的时候,王婆一点酒味也没嗅到:那么出去做了什么呢?总是愤怒地回来!李二婶子拖了她的孩子来了,她问:“是地租加了价吗?”王婆说:“我还没听说。”李二婶子做出一个确定的表情:“是的呀!你还不知道吗?三哥天天到我家去和他爹商量这事。我看这种情形非出事不可,他们天天夜晚计算着,就连我,他们也躲着。昨夜我站在窗外才听到他们说哩:‘打死他吧!那个恶祸。’你想他们是要打死谁呢?这不是要出人命吗?”李二婶子抚着孩子的头顶,有一点哀怜的样子:“你要劝说三哥,他们若是出了事,像我们怎样活?孩子还都小着哩!”

五姑姑和别的村妇们带着她们的小包袱,约会着来的。踏进来的时候,她们满脸盈笑,但听了这件事,也立刻忧郁起来,一点闲情也没有了。每个人呆呆地想了想,惊恐地探问了几句。五姑姑的姐姐,她第一个扭着大圆的肚子走出去,就这样一个连着一个寂寞地走去。她们好像群聚的鱼似的,忽然有钓竿投下来,她们就四下分行去了!李二婶子仍没有走,她为的是嘱告王婆怎样破坏这件险事。赵三这几天常常不在家吃饭。李二婶子一天来过三四次:“三哥还没回来?他爹爹也没回来。”

一直到第二天下午赵三回来了。他坐在炕沿上燃着小烟袋,王婆把饭从锅里摆出来。他说:“我吃过了!”“你们的事情预备得怎样了?能下手便下手。”他惊疑:怎么会走漏消息呢?王婆又说:“我知道的,我还能弄只枪来。”他无从想象自己的老婆有这样的胆量。王婆真的找来一支老洋炮。可是赵三还从没用过枪。晚上平儿睡了以后,王婆教他怎样装火药,怎样上炮子。赵三对于他的女人慢慢感到可以敬重!但是更秘密一点的事情总不向她说。

忽然从牛棚里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意度这事情是不远了!李二婶子和别的村妇们挤上门来打听消息的时候,王婆的头沉埋一下,她说:“没有这回事,他们想到一百里路外去打围,弄得几张兽皮大家分用。”在过年的前夜,事情终于发生了,但事情做错了!北边地头鲜红的血染红了雪地,赵三一条梨木杆打折了小偷的腿骨。村中人听着极痛的呼叫,出来四面寻找。赵三拖着独腿的人转着弯跑,但他不能把那人掩藏起来。赵三弄了满手血,惊动了全村的人,村长进城报告警所。于是赵三去坐监狱,李青山他们的“镰刀会”少了赵三也就衰弱了!消灭了!

正月末,赵三受了主人的帮忙,把他从监狱里提放出来。那时他头发很长,脸也灰白了些,他有点苍老。为着给那个折腿的小偷做赔偿,他牵了那头仅有的牛上市集去卖;小羊皮袄也许是卖了?再不见他穿了!晚间李青山他们来的时候,赵三忏悔一般地说:“我做错了!也许是我该招的灾祸。那是一个天将黑的时候,我正喝酒,听着平儿大喊有人偷柴。刘二爷前些日子来说要加地租,我不答应,我说我们联合起来不给他加,于是他走了!过了几天他又来,说非加不可,再不然叫你们滚蛋!我说好啊!等着你吧!那个管事的,他说:你还要造反?不滚蛋,你们的草堆,就要着火!我只当是那个小子来点着我的柴堆呢!拿着杆子跑出去就把腿给打断了!打断了也甘心,谁成想那是一个小偷!”关于“镰刀会”的事情他像忘记了一般。李青山问他:“我们应该怎样铲除二爷那恶棍?”“打死他吧!那个恶祸”,这还是从前他说的话,现在他又不那样说了:“除他又能怎样?我招灾祸,刘二爷也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从前我是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他说话时不像从前那样英气了,脸是有点带着忏悔、羞惭和不安的意味了。王婆坐在一边,听了这话她后脑上的小发卷也像生着气:“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赵三笑了:“人不能没有良心!”

于是好良心的赵三天天进城,弄一点白菜担着给东家送去,弄一点土豆也给东家送去。为着送这一类菜,王婆同他激烈地吵打,但他绝对保持着他的良心。有一天少东家出来,站在门阶上像训诲着他一般:“好险!若不为你说一句话,三年大狱你可怎么蹲呢?那个小偷他算没走好运吧!你看我来着手给你办,用不着给他接腿,让他死了就完啦。你把卖牛的钱也好省下,我们是‘地东’、‘地户’哪有看着过去的……”说话的中间,间断了一会,少东家把话尾落到别处:“不过今年地租是得加。左近地邻不都是加了价吗?地东地户年头多了,不过得……少加一点。”过了几天小偷从医院抬出来,真的死了就完了!只把赵三的牛钱归还一半,另一半少东家说是用做杂费了。

二月了,山上的积雪现出毁灭的色调,但荒山上却有行人来往,农民们像蜇伏的虫子一样又醒过来。渐渐送粪的车子忙着了!只有赵三的车子没有牛挽,平儿冒着汗和爹爹并架着车辕。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三带着两张羊皮回来,王婆问他无果,既暗示了赵三有秘密,又设置了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B. 王婆一进去男人们都闭了嘴,同时还发现青山媳妇和孩子都不在,于是就产生了怀疑,凸显其敏锐机警的形象。

C. 村妇们听闻男人们要造反之后,由“满脸盈笑”变得“忧郁起来”,并且像遇到钓钩的鱼儿四散逃开,可见她们思想落后、不愿反抗。

D. 明明已经“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却告诉李二婶子和其他村妇们“没有这回事”,表现了她的谨慎心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三和男人们商讨大事,却被李二婶子偷听,并告知了村妇们,这为后面举事失败埋下伏笔。

B. “打死他吧!那个恶祸”文中出现两次,既前后呼应,又形成对比,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C. 刘二爷虽然之前和赵三有过矛盾,但是在赵三出事后“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可见他是一个心胸宽广、明辨是非之人。

D. 面对王婆的生气,赵三笑道“人不能没有良心”,并采取实际行动向“东家”表示谢意,这里赞美了赵三知恩图报、有良心。

8. 标题既是小说的眉目,又是小说的点睛之笔。请据此给小说节选部分拟定一个标题,并至少说出两条拟题原因。

9. 鲁迅在《萧红作<生死场>序》中指出:“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本文中的“王婆”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同时代贫穷妇女的代表,请比较这两个形象,谈谈小说的“明丽和新鲜”体现在何处。

【答案】

6. C (“可见她们思想落后、不愿反抗”错误,从李二婶子可以看出这些妇女只是担心而已,并非“思想落后,不愿反抗”,作者这里非批判她们。)

7. B (A.“这为后面举事失败埋下伏笔”错误,后面并未“举事”,所以不能说“举事失败”,另外“被偷听”也跟后面不再“举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不能说是“伏笔”。C.“他是一个心胸宽广、明辨是非之人”错误,从赵三对刘二爷的话转述中可以发现,刘二爷是地主的狗腿子,欺压农民,这里“说好话”,只是赵三这个农民被蒙骗后的朴实看法,不能说明他是一个一个心胸宽广、明辨是非之人。D.“这里赞美了赵三知恩图报、有良心”错误,赵三的“有良心”反映出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并非是赞美,而是讽刺,正话反说。)

8. 参考标题一:加地租

理由:

①情节上,小说围绕“加地租”这件事展开,“加地租”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因为要“加地租”,所以赵三他们想要反抗,组成镰刀会,最终失败,地租加成功了。

②人物上,小说通过“加地租”这件事刻画了觉醒想要反抗却又缺乏斗争经验、容易被收买的农民形象赵三,也塑造了机敏谨慎、坚决反抗的女性形象王婆,还塑造了狡猾、虚伪的地主“少东家”及其狗腿子“刘二爷”。

③主旨上,小说通过赵三带领农民反抗“加地租”失败的经历,揭示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参考标题二:镰刀与良心

理由:

①情节上,“镰刀与良心”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前半段情节主要围绕“镰刀”这一物象展开,后半段情节则围绕“良心”这一因素展开。

②人物上,通过“镰刀”塑造了农民的反抗性,通过“良心”则凸显了农民的单纯性,二者揭示了农民本身的矛盾性。

③主旨上,通过“镰刀与良心”的矛盾,揭示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④艺术上,“镰刀与良心”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新颖别致,引起阅读兴趣。

解析:小说标题一般有以下几类:①主要人物,如《哦,香雪》、《装在套子里的人》;②主要物象,如《百合花》、《促织》;③主要情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④关键环境,如《祝福》等。可以从“人物”、“情节”、“主旨”、“环境”、“艺术”等方面来分析拟题的理由。

标题可拟为“加地租”。

从情节分析: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加地租”展开的。起初赵三神神秘秘的出去“谋划”大事的原因是地主要“加地租”,因此几个人组成“镰刀会”,想找机会杀掉地主;接着因为赵三把小偷当成来加地租的地主、砍伤了小偷的失误,“镰刀会”的谋划失败;最后“不过今年地租是得加”,交代加地租成功。“加地租”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从小说人物形象上看,“加地租”是小说的背景,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小说展现了觉醒想要反抗却又缺乏斗争经验、容易被收买的农民形象赵三;也展现了大部分缺乏斗争精神的农村妇女形象;还塑造了为男人的“谋划”准备土枪的王婆这样一个有反抗精神的农村妇女形象;还从反面塑造了反面人物狡猾、虚伪的地主“少东家”及其狗腿子“刘二爷”。

从对主旨的作用上看,有觉醒意识的赵三,最终认识却是“我招灾祸,刘二爷也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从前我是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他说话时不像从前那样英气了,脸是有点带着忏悔、羞惭和不安的意味了”,小说通过赵三带领农民反抗“加地租”失败的经历,揭示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标题可拟为“镰刀与良心”。

情节上看,“镰刀与良心”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前半段情节主要围绕“镰刀”这一物象展开,交代了为了反抗地主的压迫,农民起来组成“镰刀会”,想杀掉地主;后半段情节则围绕“良心”这一因素展开,交代了赵三被捕入狱后就失去了斗志,想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天天进城,弄一点白菜担着给东家送去,弄一点土豆也给东家送去”,这“镰刀和良心”体现了小说情节的变化。

从人物上看,通过“镰刀”塑造了赵三和其他几个男人的反抗性,因为他们想组成“镰刀会”除掉地主;通过“良心”则凸显了农民的单纯性,以赵三为首的农民没有认清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反而用懦弱的“报恩”来表现自己的“良心”,最终不仅被加了地租,还失去了耕牛。“镰刀和良心”揭示了农民本身的矛盾性。

从主旨上看,“镰刀”代指的是以赵三为首的一部分农民的反抗精神,“良心”代指的是农民的局限性,以妥协和顺从来表现自己的“良心”;文章通过二者之间的矛盾,揭示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从艺术上,“镰刀”是农具,文中指“镰刀会”;“良心”在文中指赵三的对地主营救他的“报恩”。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 ①比较人物形象:《祝福》中祥林嫂的安分温顺、吃苦忍耐、命运悲苦,虽偶有反抗想法但终无反抗能力;小说中的王婆敏锐机警、胆大心细具有坚决的反抗精神。

②“明丽和新鲜”:《祝福》通过祥林嫂展现了贫贱女性的可怜,本篇小说则通过王婆凸显了劳动女性的可敬。王婆的形象给作品中“失败的反抗”的阴霾中增添了一抹亮色。

③“明丽和新鲜”:《祝福》通过祥林嫂悲苦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的主旨。本篇小说则通过王婆的坚决反抗与赵三的“有良心”形成鲜明对比,思考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王婆代表了来自社会底层的未来的希望。

【解析】

通过课内学习《祝福》,我们可以概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是“安分温顺、吃苦忍耐、命运悲苦,虽偶有反抗想法但终无反抗能力”;本文中王婆知道丈夫要谋划除掉地主后并没有犹豫和恐惧,反倒说“我知道的,我还能弄只枪来”,丈夫失去斗志后王婆说“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可见,她是一个敏锐机警、胆大心细具有坚决的反抗精神的农村妇女的形象。

从本文人物形象的“明丽和新鲜”角度分析:《祝福》通过祥林嫂展现了贫贱女性的可悲可怜;本篇小说则通过王婆凸显了劳动女性的可敬。农民被地主不断“加租”搞的生活艰难,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王婆这个农村妇女的觉醒让人感觉难能可贵,她的反抗精神甚至高过男人,比如男人只准备镰刀,她却能准备“土枪”,即使在丈夫妥协后,她表现出了对丈夫的鄙夷之情,王婆的形象给作品中“失败的反抗”的阴霾中增添了一抹亮色。

从本文主旨的“明丽和新鲜”角度分析:《祝福》通过祥林嫂悲苦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的主旨。而王婆的反抗是坚决的,她甚至为男人准备出掉地主的土枪,并从精神上鄙视丈夫后来对地主的妥协和顺从,而赵三对地主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他把地主从监狱里解救他看成了地主的善良,并用自己的感恩和“良心”来回报地主,最终又成了逆来顺受的农民,二人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启发读者思考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王婆则代表了来自社会底层的未来反抗地主阶级的希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州居民范小山,贩笔为业,行贾未归。四月间,妻贺氏独居,夜为盗所杀。是夜微雨,泥中遗诗扇一柄,乃王晟之赠吴蜚卿者。晟,不知何人;吴,益都之素封①,与范同里,平日颇有佻达之行,故里党共信之。郡县拘质,坚不伏,惨被械梏,诬以成案;驳解往复,历十余官,更无异议。吴亦自分必死,嘱其妻罄竭所有,以济茕独。阴赂监者使市鸩。夜梦神人告之曰子勿死曩日外边凶目下里边吉矣再睡又言以是不果死未几,周元亮先生分守是道,录囚至吴,若有所思。因问:“吴某杀人,有何确据?”范以扇对。先生熟视扇,便问:“王晟何人?”并云不知。又将爰书②细阅一过,立命脱其死械,自监移之仓。范力争之。怒曰:“尔欲妄杀一人便了却耶?抑将得仇人而甘心耶?”众疑先生私吴,俱莫敢言。先生标朱签,立拘南郭某肆主人。主人惧,莫知所以。至则问曰:“肆壁有东莞李秀诗,何时题耶?”答云:“旧岁提学按临,有日照二三秀才,饮醉留题,不知所居何里。”遂遣役至日照,坐拘李秀。

数日,秀至。怒曰:“既作秀才,奈何谋杀人?”秀顿首错愕,曰:“无之!”先生掷扇下,令其自视,曰:“明系尔作,何诡托王晟?”秀审视曰:“诗真某作,字实非某书。”曰:“既知汝诗,当即汝友。谁书者?”秀曰:“迹似沂州王佐。”乃遣役关拘王佐。佐供:“此益都铁商张成索某书者,云晟其表兄也。”先生曰:“盗在此矣。”执成至,一讯遂伏。先是,成窥贺美,欲挑之,恐不谐。念托于吴,必人所共信,故伪为吴扇,执而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逾垣入,逼妇。妇因独居,常以刀自卫。既觉,捉成衣,操刀而起。成惧,夺其刀。妇为挽,令不得脱,且号。成益窘,遂杀之,委扇而去。三年冤狱,一朝而雪,无不诵神明者。吴始悟“里边吉”乃“周”字也。然终莫解其故。后邑绅乘间请之。笑曰:“此最易知。细阅爰书,贺被杀在四月上旬;是夜阴雨,天气犹寒,扇乃不急之物,岂有忙迫之时,反携此以增累者,其嫁祸可知。向避雨南郭,见题壁诗与箑③头之作,口角相类,故妄度李生,果因是而得真盗。”闻者叹服。

异史氏曰:“词赋文章,华国之具也,而先生以相天下士,称孙阳④焉。而不谓相士之道,移于折狱。易曰:‘知几其神。’先生有之矣。”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诗谳》,有删改)

[注]①素封:指无官位的富裕之家。②爰书:记录囚犯供辞的法律文书。③箑:扇子。④孙阳:即伯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夜梦神人/告之曰/子勿死/曩目外边凶/目下里边吉矣/再睡又言/以是不果死

B. 夜梦神人告之曰/子勿死/曩目外边凶/目下里边吉矣/再睡/又言/以是不果死

C. 夜梦神人/告之曰子勿死/曩日外边凶目下/里边吉矣/再睡/又言/以是不果死

D. 夜梦神人告之曰/子勿死/曩日外边凶目下/里边吉矣/再睡又言以/是不果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贾,即经商,这里是到外地经商。《琵琶行》中琵琶女“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中的“贾人”,即是“行贾之人”。

B. 同里,即同乡。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引申为街坊、家乡,与下文加点的“里党”、“何里”的“里”同意。

C. 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字,也是古代行政区划名。

D. 相,这里是“观察”之意,即周元亮通过诗词歌赋来观察天下人。《离骚》(节选)中“悔相道之不察兮”中的“相”字,含义与此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蜚卿平常为人轻佻,因此被张成选中作为嫁祸目标。他被拘捕后在酷刑之下冤屈定案,周元亮重审此案,才使他得以洗雪冤屈。

B. 这桩案件的证物只有一柄诗扇,扇子上虽然写的是王晟赠给吴蜚卿的,但实际上诗是由日照秀才李秀所作,由沂州人王佐所书。

C. 周元亮看到扇子上的诗作,感觉与之前在南郭酒肆见过的题壁诗口气很像,于是以诗作者李秀为线索顺藤摸瓜,最终将真凶缉拿归案。

D. 铁商张成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事前为杀害贺氏作了精心谋划,利用诗扇嫁祸给吴蜚卿,最终却又因为诗扇暴露了形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亦自分必死,嘱其妻罄竭所有,以济茕独。

(2)此益都铁商张成索某书者,云晟其表兄也。

14. 异史氏引用《易》中“知几其神”之语来赞美周元亮善于察觉事物细微之处的特点,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答案】

10.B (句意:夜间梦到神人告诉他说:“你不要死,往日是‘外边凶’,眼下是‘里边吉’啊!”再睡觉,又梦见这些话,于是,他就没有自杀。“夜梦神人告之曰”,“神人”是“告之”的主语,分开则主语变成了“吴蜚卿”,排除AC;“曩日外边凶”与“目下里边吉矣”对仗工整,排除D。)()

11. D (A.“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句意:年纪大了,姿色衰退,就嫁给商人为妇。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句意: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D.“含义与此不同”错误,这里“相”都是“观察”之意。“悔相道之不察兮”句意:(走了弯路)后悔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缺少明察。)

12. D (“他事前为杀害贺氏作了精心谋划”错误,据原文张成认罪所言“谐则自认,不谐则嫁名于吴,而实不期至于杀也”,可见他并非想杀害贺氏。)

13. (1)吴蜚卿也认为自己一定会死,叮嘱他的妻子拿出所有财产,来救济孤苦之人。(2)这是益都的铁商张成要求我写的,(他)说王晟是他的表兄。

解析:(1)“分”,认为、料想;“罄竭”,竭尽、拿出所有;“济”,救助。(2)“索”,要求、求取;“某”,我;“云”,说。

14. ①周元亮阅读文书时因为雨天出现诗扇就察觉出案子可能是嫁祸;②他看到扇子上的题诗,联想起曾经在南郭酒肆见过的题壁诗口气类似,就意识到可能与李秀有关,然后顺藤摸瓜找出凶手。可见他善于发觉事物微小之处。

根据“贺被杀在四月上旬;是夜阴雨,天气犹寒,扇乃不急之物,岂有忙迫之时,反携此以增累者,其嫁祸可知”可知,周元亮阅读文书时因为雨天出现诗扇就察觉出案子可能是嫁祸;

根据“向避雨南郭,见题壁诗与箑头之作,口角相类,故妄度李生,果因是而得真盗”可知,他看到扇子上的题诗,联想起曾经在南郭酒肆见过的题壁诗口气类似,就意识到可能与李秀有关,然后顺藤摸瓜找出凶手。

可见他善于发觉事物微小之处。

参考译文:

范小山,是青州府人,以贩卖毛笔为生,在外经商没有回来。四月间,他的妻子贺氏独居家中,夜间被盗贼杀死。这天夜里,细雨濛濛,泥中遗留下了一把题诗的扇子,是王晟赠送给吴蜚卿的。王晟,不知是什么人;吴蜚卿,是益都城里殷实之家,与范小山同乡。吴蜚卿平日为人很轻浮放荡,所以同乡人都相信人是他杀的。县衙拘留他审问,(他)坚决不承认;悲惨地遭受严刑拷打之后冤屈定了案。这个案子送到府里;府里又转到县里,经历了十多个判官的手,无一人提出异议。吴蜚卿认为自己一定会死,便嘱咐他的妻子拿出所有财产,来救济那些孤苦的人。吴蜚卿暗地里买通了监守的人,让他买来毒酒(想自杀)。夜间梦到神人告诉他说:“你不要死,往日是‘外边凶’,眼下是‘里边吉’啊!”再睡觉,又梦见这些话,于是,他就没有自杀。没有多久,周元亮被分派守卫这个地方,当他读到囚犯吴蜚卿的案子时,感到这起案件审理有疏失。于是就问:“吴蜚卿杀人,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范小山用扇子来回答。周道台仔细看了看那把扇子,问:“王晟是什么人?”都回答说不知道。周先生又把审讯时的记录取出来看了一遍,立刻命令除掉吴蜚卿的死牢刑具,将他从重犯的内监解到关押轻犯人的外仓。范小山力争说不妥,周道台愤怒地说:“你想胡乱杀一个人就了事呢,还是想得到真正的仇人才甘心呢?”大家怀疑周道台偏心吴蜚卿,都不敢追问。周道台掷下一支红色的签子,立刻拘捕南部某店的主人。店主人恐惧,不知原因。拘捕到以后,周道台就问:“你酒肆的墙壁上有东苑李秀的诗,什么时候题的?”回答说:“去年提学大人来青州府考试时,有日照的两三个秀才,喝醉后留下来的题诗,但不知他们住在哪里。”于是周道台便派衙役到日照,拘捕李秀才。

数日后,李秀被押解到。周道台生气地问:“你既然身为秀才,为什么谋杀人呢?”李秀才跪下叩头,不知所措地说:“没有这回事。”周道台把扇子掷到他的面前,让他自己看,说:“这分明是你作的诗,为什么假称王晟?”李秀仔细看过后说:“诗真是我作的,但字并不是我写的。”周道台问:“既然知道你的诗,那人当然是你的朋友了,那么这是谁写的?”李秀说:“这字迹好像是沂州府王佐。”周先生又立即派遣差役拘捕王佐。王佐被押到公堂,周道台像怒问李秀的情形一样呵斥他。王佐招供说:“这是益都城铁商张诚要求我写的,(他)说王晟是他的表兄。”周道台说:“盗贼就在这里啊。”把张诚捕来,一审他就全部招认伏罪了。之前,张诚见到贺氏很美丽,想去勾引她,担心她不答应。想到假称吴蜚卿,人们必定都会相信的,故假装题一把吴蜚卿的扇子,拿着前往。若事情很顺利就把自己的名字告诉贺氏,倘若不顺利,就嫁祸于吴蜚卿,实际上本意并不想杀死贺氏。那天张诚翻墙进去,强追贺氏。贺氏因为独自居住,平日常将把刀放在自己的身边,以防万一。她觉察到有恶人,就捉住张诚的衣服,手拿着刀起来。张诚害怕了,夺过刀来,但贺用力拉住他的衣服,使张诚无法逃脱,关且大声地呼叫。张诚更加困窘无法,就杀掉了她,丢掉扇子逃跑了。就这样,三年的冤案,一朝被昭雪,人们无不称赏周道台断案如神。吴蜚卿这时方悟神人所说“里边吉”就是“周”字啊。但是,始终不解周道台如此断案的原因。后来,一位乡绅乘机向周元亮请问这件事。周元亮笑着说:“这案很容易看破。我细细翻阅这个案子的审讯记录,贺氏被杀死是在四月上旬。这天夜里阴雨绵绵,天气还有寒意,扇子是不急需之物,哪里有在匆匆急迫的时候,反而携带这多来增添累赘呢?凶手想嫁祸别人是可以看出的。以前,我在城南避雨,见到墙壁上题诗与扇子上的题诗,口气完全相同。所以,胡乱猜测李秀,结果,因此抓住了真正的杀人犯。”听到的人无不赞叹佩服。

异史氏说:“词赋文章,是为国家增光溢彩的工具,而周先生却用来观察天下人,称得上伯乐啊。而没想到观察士人的方法,又移作审案之用了。《易经》说:‘知道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的因素,那是多么神奇呀。’周先生具有这种智慧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土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②马周:《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被旅店主人轻视,后至长安做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他代何条陈多事皆合上意,后被授监察御史。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一二句总写劝酒场面,客人对酒兴怀,主人举杯劝酒。寥寥数语,奠定了全诗感伤不平的基调。

B. “主父”两句与“吾闻”两句,使用典故。前者从对面落笔,通过家人望眼欲穿突出久羁异乡之苦,后者则采用夸张手法表现困守的狼狈。

C. “空将”两句中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之“空”相同,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

D. “我有”两句一语双关,写出了诗人心情的变化。虽然灵魂无所归依却仍旧执着不改,对个人志向能够受到皇帝赏识充满希望。

16. 这是一篇劝酒歌,李白也写过一篇劝酒歌——《将进酒》,在歌中诗人都寄寓了怀才不遇的痛苦但又有不同。请对比两篇劝酒歌的最后两句分析其情感的不同。

【答案】

15. C (“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之‘空’相同”说法错误,含义不同,这里的“空”是只是的意思,句意:只凭纸上几行字;“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是空自、空有的意思,句意: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说法错误,作者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并不是对马周行为的不屑一顾。 )

16. 《致酒行》最后两句通过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达诗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

《将进酒》中最后两句“呼儿”“与尔”,诗人口气甚大,显示出李白不拘形迹的豪迈性格。“万古愁”与开篇之“悲”照应,显示出李白在狂放乐观掩盖下的对自己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愁苦。(意思对即可)

【解析】《致酒行》中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雄鸡一袄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意思是: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拿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和“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既在悲叹美好的时光的消逝,也有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广阔天地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超脱世俗的快乐与自由。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明自己对于生死寿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江对于生长在江边的我们具有独特的意义。古诗文中有无数文人使用“长江”表达自己的情感,如“_____,_______”。

【答案】①. 纵一苇之所如 ②. 凌万顷之茫然 ③.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④. 齐彭殇为妄作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解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苇”“凌”“顷”“诞”“殇”“妄”“萧”“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诚然,《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多诞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并与所依托的情节①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少诗词“出水”亦“好看”。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柳絮》)这是《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在柳絮诗会上写的词。该词在诗会上② ,姐妹们无不赞叹。薛宝钗认为,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她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 ③_。

风飏柳絮,悠然起舞,即使身处低谷,也要向往远方。薛宝钗等人其实已经隐约意识到了众人极力拒绝承认的贾府已经濒临崩溃的这个事实。对此黛玉哀愁,探春愤愤,薛宝钗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她笔下,柳絮轻盈起舞,纵有东风亦不惧,反而更加均匀。蜜蜂蝴蝶乱纷纷,唯我舞青春。尽管四处飘飞,但仍不改初衷、随遇而安,并找准时机乘风而起,扶摇直上。这种乐观豁达、自信积极,大有苏子之风采,实乃时代之强音。

18. 请在文中划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9. 请把文章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8. ①相得益彰 ②独占鳌头 ③不落俗套。

第一空,语境是说《红楼梦》中的诗词与其所依托的情节二者不可分离,相互帮助,相互成就,可填“相得益彰”。相得益彰: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

第二空,语境是说薛宝钗的柳絮诗在众姐妹中写得最好,可填“独占鳌头”。独占鳌头: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

第三空,薛宝钗认为把柳絮说的好了才不会跟众人的庸俗看法一致,可填“不落俗套”。不落俗套:意思是不因袭陈旧的格式。

19. ①贾府已经濒临崩溃,②虽然众人极力拒绝承认,③但薛宝钗等人其实已经隐约意识到了这个事实。

画线句的主干是“薛宝钗等人意识到了事实”,可将“其实已经隐约”也一并加进来;然后找出这个事实,是“贾府已经濒临崩溃”;接着把“众人极力拒绝承认的”中的“的”去掉,变成句子。

然后调整语序,先说“贾府已经濒临崩溃”;然后说“众人极力拒绝承认”,为了衔接,可在此句前加上“虽然”;在“薛宝钗等人其实已经隐约意识到了这个事实”前加上“但”。

最后整理答案为:贾府已经濒临崩溃,虽然众人极力拒绝承认,但薛宝钗等人其实已经隐约意识到了这个事实。

20. 运用了比喻手法,把《红楼梦》中的特定情境比喻为“水”,把《红楼梦》中的诗词单独拿出来欣赏比喻为“出水”,生动地写出《红楼梦》中的诗词脱离开特定的情境依然“好看”,表达了对《红楼梦》诗词成就的肯定和赞美。

修辞手法:联系画线句前文“《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和“《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多诞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可知,这是把《红楼梦》中的诗比作“水草”,把《红楼梦》中描写的特定的情境比作“水”。由此可知,画线句中的“出水”也是比喻手法,本体是《红楼梦》中的诗词脱离《红楼梦》中描写的特定的情境,喻体就是“出水”;

效果:这样写很生动形象地表明《红楼梦》中的诗词与《红楼梦》中描写的特定的情境之间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而“出水”“好看”则表明,《红楼梦》中的诗词脱离开特定的情境依然“好看”,说明这些诗词写得很好,很有成就,表达了对《红楼梦》诗词成就的肯定和赞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①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叫“街坊”。像《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里的孙少安、田润叶、王满银、金俊武等,村里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它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② 。有时,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红楼梦》中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甚至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③ ,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如鲁四老爷)和官僚阶层,家庭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因为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很多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都颇有想法。

21. 下列句子中的括号与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我国积极参加的最重要区域经济合作论坛之一。

B. 该建筑公司负责的建筑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

C. 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22人。

D. 他提出:“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21. A (A.括号作用为解释说明。B.括号作用为补充说明。C. 括号作用为补充说明。D.括号作用为标明引文出处。 )

22. ①但与传统结构格格不入;②而是一个范围;③家庭可以很小

【解析】

第一空,从文中“它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可知,传统上的街坊是具有伸缩性的,而现代保甲制度中的保甲则是固定的团体,所以,现代保甲制度与传统结构是不同的。故可以填入“但与传统结构格格不入”。

第二空,从前文“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可知,填入句子是要说明街坊是一种什么性质,再根据后文“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可知,街坊是一个范围,再根据前句中用的关联词“不是”可推知后面的句子要以“而是”开头,故可以填入“而是一个范围”。

第三空,从后文“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如鲁四老爷)和官僚阶层,家庭可以大到像个小国”可知,“而”表明在内容上出现转折,那么填入部分的内容应是说明家庭规模小。故可以填入“家庭可以很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课”“隔离”“封控”“管制”……疫情反复,打乱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看见了就不能不管”,人来人往中快递小哥偶遇走失老人坚持选择护送其回家;全球疫情反复,大型体育赛事能否如期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做出了回答;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太空合作前景渺茫,中国“天宫”空间站作为后起之秀,闪耀太空……

学会应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是当代青年的时代课题。请结合材料,联系你的学习与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面对生活中诸如“网课”“隔离”等不确定的因素时,我们应用积极向上的面对它,我们应明白是确定性在帮我们从容面对一切。快递小哥偶遇走失老人并将其护送回家,一句“看见了就不能不管”让人敬佩。快递小哥“看见了就不能不管”的背后,体现的是朴素的善良,在这种善念指使下,快递小哥将其护送回家。有善念,更有善行。善是永恒的美德,是善的确定性,让他勇敢面对老人的或其家人是否讹诈他的不确定性。“全球疫情反复,大型体育赛事能否如期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做出了回答”,反映我们国家由方方面面的努力向世界兑现了我们的承诺。我们有信念,更有努力。正是信念和努力的确定性,让我们敢于面对冬奥会能否如期举办的不确定性。“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空间合作前景渺茫,中国‘天宫’后起之秀,闪耀大空”,面对渺茫的前景,我们相信未来应该是有光的;中国航天人用一代代人的奋斗让“天宫”闪耀太空。相信光明,更让自己成为光明。是坚持不变的奋斗,和相信未来的信心,让我们敢于面对太空的不确定性。

所以三则材料的共性就是:每个例子背后都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也都有行动,这是确定的。

写作时,可以首先由材料中思考不确定性有何特点。比如,它是未知的,它是变化的。也要先明确“确定性”的特点,“确定性”指的是我们能把握的,积极向上的东西,比如美好的信念和行动、奋斗、善良等,那么面对明天的未知,我们用什么去应对?我们用“活在当下”积极的去面对。那么面对变化,我们用什么去应对?我们要用不变来应对。不管是材料中的快递员、冬奥会,抑或是中国空间站,都是将自己作为“纽带”,连接人与人,国与国、今天与明天。这就是一种不变,对美好人间的向往不变,连接彼此的行动不变。

立意:

1.用不变的信心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2.用永恒的奋斗迎接未来的不确定性。

3.用不变的善念去面对多变的世界。

标签: 考试作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