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神马作文网 54 0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1张

以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文化底蕴,以“ⅩⅩ身边的文学踪迹”为题,ⅩⅩ可以是探寻、小议,写一篇文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二 周也雯

六朝胜迹冠清凉,葱郁林岚古韵藏。自古以来南京的清凉山都是炎炎夏日的好去处,过去的文人雅士无不向往此地,今日,我便来到此处,探寻其文学意蕴。

刚来到清凉门,我便深有感触,雅致的白,古朴的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令我对这“清凉之地”无比向往,唐李白曾作“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称赞此地!诸葛亮曾称金陵形势为“虎踞龙盘”,虎踞就指今清凉山;战国时楚威王于此置金陵邑,宋朝诗人曾云“竟日秦淮上,思贤莫可招”;三国时东吴改筑石头城,南唐时曾建避暑宫于山上,北宋时更名清凉山。我循着台阶而上,清灰色的石台阶也为此增添了几份淡雅,多了几分闲适和清凉之感。累了,便坐在带着历史痕迹布满坑洼小洞的台阶上,调皮的阳光照在古老的大树上,浓荫蔽日守护这炎炎夏日的一林“清凉”,青翠欲滴的绿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点点璀璨的光,好似镶了金边,历史的文学气息让我沉醉,清风吹来,想象着几百年前,乾隆皇帝可能也坐于此,听着啾啾鸟鸣不禁吟诗“耸翠层峦接碧空,清凉襟袖拂天风。石头城一西临望,千古兴亡慨叹中。”

往上走,来到了扫叶楼,几层台阶上,几簇芭蕉从一旁伸出来。好似探出脑袋的孩童,细长的竹子好似娇羞的女子,而那形态各异的假石也为此增添了几分娴静雅趣,这里位于清凉山的南麓,又名龚贤故居或半亩园。龚贤对书画有一定的修养,晚年在此置地半亩,建屋数椽,故称“半亩园”,他曾画一僧手持扫帚作扫叶状,悬于楼上其所居,扫叶楼一名也因此而来。看到石碑上的介绍,我觉得甚是有趣。傍晚的扫叶楼,院前翠竹婆娑、绿树掩映、溪水叮咚,平台远望,楼后庭院假山层叠。龚贤居于扫叶楼时曾写到“新结临溪水栈,旧支架壁山楼。何须门外寻秋,几日霜林染就”,待到秋时我再来寻诗人笔下开门见秋的美景。

接着,我来到了清凉寺,寺前有一棵大树,树干粗壮,好似巨蟒。枝头树叶聚在一起,好似绿色的纱衣。清凉寺古朴美观,一根根石柱支撑像艺术品一样的屋檐 ,抬头仰望,瓦片早与那碧空白云融为一体,心头不禁涌上唐代温庭荺的《清凉寺》所作“黄花红树谢芳蹊,宫殿参差黛莒西”。清凉寺始建于南朝末年,南唐先祖李昇曾在此纳凉避暑,改寺名为“石头清凉大道场”,高僧法眼禅师也曾居住于此,有趣的是,“解铃还需系铃人”,便源于法眼讲经颂佛时,并且文益禅师还在经创建佛教“五家七宗”之一的“法眼宗”。

妙迹奇名竟何在,下方烟瞑草萋萋。离开清凉山,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之旅也告一段落,探寻的过程着实有趣,仿佛穿越千年与不同时空的人聊天。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2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二 余倩慧

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它的文化底蕴,从秦淮河畔的游船画舫到莫愁湖边的莫愁女,再到大报恩寺的琉璃塔……像一个个瑰丽的文化珠宝吸引着我们去探寻。

今天,让我们走进鸡鸣寺,伴随着悠悠钟声和缕缕薄暮,去探寻南京城回荡千年历史的文学踪迹。

鸡鸣寺,远远望去是黑与黄错落相间,跨上几十级台阶,穿过一座白门便是寺庙里威严地供奉着一列神佛,有的嘴角弯弯慈祥地看着众生,有的红脸怒目仿佛在盯着妖魔鬼怪,时而有手持佛珠的尼姑添上灯油,香客们跪在佛像前虔诚的祈祷。所谓“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说的正是这种感觉。再往上走,穿过一条长长的挂满美好心愿红布条的长廊,烟雾缭绕,拨开雾气,中间几个巨大的铜器里插着无数祈福的竹签,人们手持点燃的三柱香向四方依次鞠躬,眼睛微闭心里默默祈祷。“一灯心法在,三世影堂空”描述的正是如此。

再往后走,几只猫懒洋洋地趴在石阶上,角落里是一口钟,在长长的队伍包围中,使得这口钟不能被轻易的看到。听香客们说,只要是心诚,撞钟三下就会得偿所愿,收获幸福。“云雨朝还暮,烟花复春秋”是这份信仰与希望让鸡鸣寺自西晋来千年香火不断,钟声不绝,在辉煌浩大的金陵城中从不被遗忘。

如果是春天来,撞完钟向山下望去只见一片粉红的樱花,在游客眼里,鸡鸣寺或许意味着春日赏樱、秋日踏叶,可尼姑们却在这青灯古佛中度过了看破红尘的余生。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鸡鸣寺也是命运多舛。西晋始创,南朝时因皇帝信奉佛教盛极一时,是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皇家寺庙,即使拥有辉宏的修建,皇家的庇佑也未能躲过天灾,后被毁于雷击,明清时期重建又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现在的鸡鸣寺是1983年重建的,我们看到的与朱自清笔下的也不是同一座了。

而今,鸡鸣寺矗立在鸡笼山麓玄武湖畔,“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墙角里的苔痕野花,夕阳下的斑驳雾气,与消失轮替,被人遗忘的进香和珍珠二河,无不在陈述着悠长的历史。

透过鸡鸣寺,我看到了历史的脚步,文学的踪迹;即使作为一名游客,也能在各处文学踪迹里挖掘出不一样的深度。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3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二 郑奕彤

南京溧水是我的家乡,从小我就经常去这样的一个地方——天生桥。

我对于它的了解并非许多,但它悠久的历史以及文学踪迹总能感染到我。

一进景区门,便能感受到它的繁华景象。一路上,庞大的树木高耸入云,路边的花儿香气扑鼻,游客们乘坐着观光车,一带而过地游览着风景。而我, 选择和父母步行,我认为这样更能够感受景区独特的风光。

再向前走十分钟就到天生桥了。正应了那句“我来濯缨还洗耳,酌之不异中泠水。猿啼虎啸与马绝,可怜汩没空山里”。景区内的游客大部分都是来野餐、露营或是欣赏美景,但他们可能忘了这里是“天生桥”,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热门项目选择在这里打造,似乎把从前历史悠久的天生桥忘却了,这一次我来,定要去瞧瞧。

踏过一层层石子路,我终于来到了乘船的地方,人不多,队伍排得不长,几分钟就轮到我了。我坐上了船,吹着河畔温柔的风。清朝张秉彝曾有诗句“处处桥梁结构成,偏于此处现天生。谁驱五丁垒玉柱,谁凿混沌水心泓”,吟咏的正是这里。

天生桥并非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人工开凿出来的,经过历史的风霜,流过了古今,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兴衰成败。十分钟后,船要靠岸了,我们到了另一个地方。马上就要作别天生桥了,我似乎还没有欣赏够呢!

“桥自桥兮水自水,无心凑合非经营。岩若无水桥空立,假水无桥水难行”。上了岸,我看见胭脂河内浪花轻轻拍打着两侧的岩石,几秒后又默默地淌了下去。在小船上时,这样的景色是看不到的。果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此时的我,走上了山林的深处,这里足以把天生桥的景色尽收眼底。

看着胭脂河内的水向着远方奔腾不息,让我感觉它会穿越时空,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似乎每天都在展现自己,却经常被人忽略,甚至被遗忘。

我终于走上了桥,我走上了多年未曾涉足的桥,似乎有些生疏又有些莫名的熟悉。这座桥,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将它走完。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仿佛感受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不,我认为历史是永远品不完的,只有你慢慢地联想,才会沉浸于其中。“此水此桥合一处,造化安排有权衡。但得处处天与就,跨湖架海悉坦平。”

当我走出来后,依然觉得意味深长……

“都是主人,且领略六朝烟雨,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来了如此多的次数,我却没有一次好好领略过这美好的风光,此时的我,一定不能算是桥的主人吧?

天生桥,一座横跨在一条古老的河上的有韵味的桥,而它,正是我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4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足迹

初二 姚青妤

南京,是六朝古都,更是文化名城。在我们身边,随处充斥着文化气息,文学的踪迹也随处可见。莫愁湖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夏天来的时候,湖面波光粼粼,湖中的荷花随风起舞,被荷叶圆盘似的叶子簇拥着、包围着,荷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好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让人联想到王安石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湖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鱼儿在水里愉快地玩耍。瞧,那里还有一只蜻蜓低空飞过,停在了一朵还未开花的花苞上,顿时有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美感。

顺着古色古香的鹅暖石小道向前走,沿途有一家卖文创的小店,炎炎夏日走进去,吃上一只雕刻着莫愁女形象的雪糕,感受着浓郁的文学韵味。一支雪糕吃完,正巧来到了莫愁女故居,里面挂了许多莫愁女的画像,有采药的,绣花的,绘画的……画工细致,将莫愁女的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她就站在我们面前。唐元稹曾有诗句“石域湖上美人居,花园笙歌春恨余。独自楼台对公子,晚冈秋水落芙蕖”。

在她的故居门前,立着一座素白的莫愁女雕像,眼里尽是忧愁与无奈,这时,我想起了关于她的传说。

莫愁女从小家庭不幸,但她没有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一直乐于助人,善良淳朴,经常到山里采药给村子里的人治病,人们都夸她是个好姑娘。后来,她与一位男子两情相悦,喜结良缘,生活十分幸福美满,可是有一天,国家征兵打仗,丈夫被迫远征边疆,从此再无音讯,莫愁女整日以泪洗面,最终自杀身亡。“雪浪滔滔汉水湖,莫愁含恨投江途”说的正是这段往事。

这样一位善良美好的女子,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实在让人唏嘘。此时,再向那纯白的雕像看去,莫愁女好像活了过来,又落下一滴眼泪,为那雕像又增添了说不出的悲惨与凄凉。

我决定离开这个伤心地,向一座建造精美的小楼走去,发现更多的文学踪迹。走近了看,牌匾上写了三个大字“胜棋楼”,我十分好奇,这栋小楼里面有什么呢?读了门前的告示牌,我才知道,是朱元璋皇帝与他的大臣徐达在这里下棋的地方,据说有一天,两人从早上下到中午,午饭也没顾上吃。这时,朱元璋节节逼进徐达,眼看胜局在望,心头一高兴,便脱口问徐达:“爱卿,这局以为如何?!”徐达微笑着点头答道:“请万岁纵观全局!”朱元璋连忙起身细看棋局,不禁失声惊叹:“哦!朕实不如徐卿也!”原来朱元璋发现徐达的棋子竟布成“万岁”二字。朱元璋为了嘉奖徐达的功绩和棋艺,当即将“对弈楼”和整个莫愁湖花园钦赐给徐达,并将“对弈楼”更名为“胜棋楼”。从此,百姓间便流传着“万岁棋局”的佳话。

我在莫愁湖里足足转了一天,在公园中,每经过一处,就能发现很多的文学踪迹,给你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出了门,回头望向这个公园,才真正感受到南京历史的悠长,文学底蕴的浓厚。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5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二 杨紫涵

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的城市, 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在南京留下了经久不衰的诗词。

唐朝著名的女词人李商隐曾写下了一首诗, 名《莫愁》中有一句“若是石城无艇子, 莫愁还自有愁时。” 其中的莫愁就是现在的莫愁湖——历史悠久的古文物。

走入莫愁湖, 沿着一座假山向内走, 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又一座白墙青瓦的亭子, 给人一种雅致之感。亭与亭之间有一个湖, 湖中有一座假山,假山上伫立着一座人像。从远处看, 人像如同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 眼中含情脉脉,低着头, 好似在想着什么, 让人一看就不禁驻足欣赏,正如宋代周密的《杏天花》中写道“瑞云盆翠侵妆额, 眉柳嫩。” 没错, 这座人像就是人们口中的莫愁女。

关于莫愁女, 还有一个典故, 传说莫愁女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只有她父亲一人照顾她。每当莫愁女哭时,只要父亲说莫愁莫愁, 她就会停止哭泣, 因此名字也就叫莫愁。

穿过亭子, 来到走廊,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非常大的湖, 湖的两边是一排青翠的柳树, 柳树的枝干长长地垂在水面上, 如同一个长发姑娘在平静的水面上照着镜子。明媚的阳光照在湖面泛起的金光, 好似一个镶着金的蓝色锦布, 美丽极了, 几只小鸭突然从湖中探出头来, 周围掀起一道道波纹。走廊前一丛又一丛的荷叶簇拥在一起, 每一片荷叶上都带着晶莹的水珠,犹如一位水仙子一般。荷叶下, 一群锦鲤结伴游玩嬉戏,如果这时有人走过,它们准会四散逃开扎进水中,躲在荷叶下暗中观察,这时,荷叶变成了它们的保护伞。

继续往前走,穿过一座木桥,桥两边是高大的水杉,浓密翠绿的树叶遮住了大部分的阳光,使原本刺眼的阳光变的柔和许多。水杉的根深深扎入水中,与水土融为一体,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一句诗“艇子扁舟来莫愁, 石城风浪秋”,这是宋代周邦颜的《长相思》中的诗句,周邦彦的《长相思》虽巨资简短,缺寥寥几笔将莫愁的风景描写的淋漓尽致,让我感觉身临其境。

莫愁湖, 一座充满文学气息的湖, 给人一种清新淡雅之情; 南京, 一座文学底蕴深厚的老城, 让人忍不住去探索她。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6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二 张宇安

落日渐渐西沉,余晖洒向大地。梅花山一片粉红,与金黄相映。人在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探寻属于南京的文学踪迹。

春寒料峭,万物复苏,梅花竞相开放,这深深地吸引了我。不远处写着“天下第一梅山”的石碑,这样看,果真名不虚传。梅花山有着千年历史,这里留下许多文学踪迹。

走在梅花山的小路上,身旁的梅花各有各的姿色,有白梅花绽放在枝头,如片片白雪,洁白无瑕,我仿佛看到卢梅坡站在我身旁,感叹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粉红的花瓣,鹅黄的花蕊,组成了“凌寒独自开”的红梅花。微风拂面,花香别具神韵,清逸幽雅。这不禁让我想到千古名句“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用来形容,再好不过。不远处,有草地,草地上各种各样的野花,像星星撒落人间,我感受到了“微有寒些春雨好,更无寻处野花香。”

往前走,到了观梅轩。数万朵梅花簇拥着观梅轩,远远望去像多多粉红色的云霞,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站在观梅轩,向东看去十万琼枝,向西看去明孝陵紫气夕照,我感叹到“寒梅点缀琼枝腻”。

这里不仅有观梅轩,还有博爱阁。我决定坐在博爱阁休息片刻,再接着出发。坐在凉亭上,向身后望去是“十里香不断”花海,红色的艳若桃李,灿如云霞;粉红的如描似画,柔情似水;白色的冰肌玉骨,清白脱俗。在夕阳的映衬下,美轮美奂。看着眼前一片花海正可谓“缅怀南徐江上山,醉入美花海中眠。”

走了许久,我发现一座墓碑,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孙权墓”,这是南京最早发现的一座六朝陵墓。辛弃疾的诗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不远处便是孙权的雕像,此时,我仿佛置身古战场,看着马背上英姿飒爽的孙权,看着他大胜归来。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回过神。他是位有勇有谋的君主,任贤用能,挽救江东危局;文武双全,保住父兄基业。

梅花山不仅仅是景区,这里更是上演了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这里布满了文学的踪迹,文学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

夕阳西下,洒落一地金黄,走出梅花山,思绪还停留在过去,这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梅花山,也承载了上千年属于南京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学传统。身处这样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之都,作为当代有为青年更应该吸收文学的智慧和营养,促进自己的成长。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7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三 王钰涵

一座山,在城中昂首,历尽沧桑,郁郁葱葱;一座山,在历史中矗立,历经朝代更迭,沉默肃穆,巍峨雄伟。她就是“金陵帝王州”中的紫金山。

早在三国时期,钟山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赞誉为“虎踞龙盘”。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流连,无一不为其巍峨的气势惊叹。而近代,“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寝陵,就在这里修筑。在汉白玉砌成的牌坊下伫立,那金灿灿“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孙中山先生多少年前挥毫写下的字,如今受到多少人崇敬瞻仰的目光。走过长长的墓道,两边的松树仿佛一排排持枪的卫兵,尽职尽责地守护着孙中山先生的寝陵。

穿过碑亭,仰望主殿,一级级的台阶在面前延展,直通向山顶,从下向上望,这一千多级台阶好似绵延不断,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表明革命成功前的艰辛劳苦;从上向下看,一千多级台阶又消失不见,只看见七个平台依次连接,也象征着革命之后的一片坦途与前途的光明。拾阶而上,庄严而肃穆,风过林梢,沙沙作响,侧耳倾听,仿佛是革命先辈们的切切私语与关切叮咛。

到达主殿,孙中山先生的坐像映入眼帘,他端坐于椅上,身着长袍,面容坚毅,两眼望向前方,眸中是不屈的意志。转身,顺着先生的目光望去,湛蓝天空,茂密树林,山河依旧,国家强盛,那是先生毕生追求的祖国啊。微风渐起,轻柔抚面,诗人柳亚子曾写到,“六代江山供屏障,三民义理岂沉霾? 焄蒿肃穆神灵在,敢效兰成赋大哀。”我仿佛看到孙中山先生缓缓起身,与我并肩而立,衣袂飘扬,伸手指向远方,“你看,这江山社稷,又是中华民族的了。”

顺着走廊向后走去,便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圆形的墓堂,天花板上用小瓷砖贴出了青天白日旗的模样,视线下移,墓堂地板向下凹陷,形成一个巨大的圆盘,中央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卧像。卧像由汉白玉雕成,通体洁白、温润,孙中山先生的卧像神情安详,庄严肃穆。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而奋斗。几十年来,他投身于革命,舍小家为大家,行而不辍,自强不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奠基,终于成就一番事业。想到这里,望向卧像的目光便更为崇敬,孙中山先生身上那种行而不辍,坚忍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吾辈当自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让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永伫于我们的心间!

南京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学底蕴的城市,它有唐宋的繁华,也曾受到敌人的侵略。南京的景,总会触动你的情。厚重的历史,流韵的诗歌也总会跳跃在你的胸膛,令人流连忘返。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8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三 邰彦霖

俗话说:"到了秋天,南京便美成了金陵。”生在南京的我也认为古名"金陵”更古色更香,

更有韵味。在古金陵,即有座一座贵族的后花园让南京更有古风,它就是明故宫。

这座宏伟的建筑群始建于明初。当时的明故宫相当于首都故宫的地位,从这我们仿佛看到了朱元定璋都南京后进城时的威风与荣耀。但随着朱棣迁都北京,明故宫也被闲置,成了南方贵族祭神游玩的场所。

明故宫在长江下游处,也如长江般承载着金陵几百年的历史。在明覆朝灭后,这里又变了两江总督的府邸。在康乾盛世时期,乾隆帝三次乘船南下考察,在第三次考察时路过金陵被明故宫所吸引。在整个建筑群的北最端,有一个清秀致雅的小亭,名曰:"御碑亭”。在亭中央的石碑上就着刻乾隆帝所的题诗词,“蜀冈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更喜翠峰余积雪,平章香色助清欢。”可见这碑座石年代之久远,也是这个景点的文学踪迹。

在大殿过道旁的里,挂了许多太平天国运动时所拍摄黑的白照片。在照片中我们看到了处于战火中伤痕累累的明故宫。总督的邸官大门被拆下,最中央的大殿成了太平天国最后顽抗清军的堡垒,大量文物被卖倒,这是明故宫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照片旁还附着一些文人不满清朝统制而写的反诗,“衰败清宫混弱主,签约外痞掠烧楼。”从诗中我们隐约感受到了那时候国人对振兴中华的可望而不可即所表现的悲壮,也是明故宫中一处独特的文学踪迹。

在大门旁的画廊里,陈列着解放后描绘明故宫的油画。画中以红、黄这样的暖色调为主,既描摹出了明故宫宏大壮阔的特点,也与国旗颜色相吻合,表达了画师当时对新中国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画旁的墙壁上也挂着几首诗,不过不同于之前反诗,这些现代词从字行里间都显露出作者对新中国和明故宫未来的十足信心,“旧日明清帝国园,进宫只准众高官。如今百姓来堂殿,尽可游观国宝颜。”与朱红的墙壁相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回望明故宫,它不仅含包着悠久的历史,也饱含着历代的文化底韵,是身边我们的文学踪迹。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9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三 王舒玄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无数文人墨客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文学踪迹,而在这偌大的南京城中,有这样一个地方:香火旺盛不衰,来往拜沸的人络绎不绝,我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心中顿生敬畏之感。

是的,这座寺应就是有“南朝第一寺”的美称的鸡鸣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踏上青石台阶,一股浓浓的香火味扑面而来,萦绕在我的鼻尖。卖香包的小铺人来人往,大家手上都或多或少拿着几只香包,店员甜甜地叫“师兄”,小孩子坐在青石台阶上,拿着被木笼圈起来的蛐蛐儿,虞诚的香客驻足跪拜,许以最真挚的愿望……让人不禁想起“法似一灯明,须臾万千灯。”

或许你未曾留意过那藏于深处的幅幅石雕,释迦世尊俯瞰众生,双手合十,众神围绕在其身边,守护着释迦世尊。后有片片祥云,与人物结合,相得益彰。同样,它们的衣着也不尽相同。释迦牟尼身着福田衣,大概意思是为自己、亲属种下无尽福田,而其示众神身着袈娑。漫步其间,忽而微风拂过,发出一阵纸片摩擦响动的声音,抬头一看,是只只红灯笼挂上了祈福纸片,是人们对所爱的人最美好而又真挚势的祝愿。

回过神来, 忽而发现壁画底部有一行小字,大致讲的是愿经的缘起。大致写是文殊为使众生得到利益与安乐,引用的是诸佛名号,祝福有情众生的愿望都能实现。

“鸡鸣山上鸡鸣寺,绀宇凌霄鸟路长。”再往后走,跪在软垫上拜神、求灯的人数不胜数。我望着排成长龙的人们,也虔诚地跪下许愿求平安。对上大佛深邃的眼睛,心中一下严肃起来。挂着小香包,一摇一般地走了出去,领了香火,放在莲花蜡烛上点燃作鞠躬状深深拜了拜,插进已满是香烛的大炉中。让人的愿望在其中生根、发芽,正如那香包上写的"坚定信念”心诚则灵"般。

其实世上本没有神佛,我更是一个不相信神佛之人,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不过,初衷都是给人献上美好祝愿,神佛不更是如此?

走在下山路上,正如那《竹里馆》所说“回首金陵岸,依依向北风。”踩着嘎吱响的树叶,心中泛起阵阵涟漪:一座金陵城,处处都是文学踪迹。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10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三 耿铭含

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镌刻的痕迹。在古老的金陵城里,你可以摩挲旧迹,凭吊古今;你可以悠然遐想,思索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光彩,莫愁的眼泪,都是韵味无穷的千古绝唱。

穿梭于城中,南京的景,总会触动你的情;流韵的诗歌,炙热的文字,总会跳跃在你的脑海中。

我看见了灵魂玲珑剔透的王晃,他开了一家书店,不过几尺见方,却用各地收集来的旧书,将其摆满了所有的书架。我看到杜少卿和季遐年也穿梭在其间,成了店里最忠实的客人。他们还是那么玩世不恭,只有在挑选书本的时候,才能安静下来。

我行走在青绿的石板街,繁闹的街市映入眼帘。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吴侬软语在耳畔回响。乌衣巷口,排排坐着三四个老人,面前的水缸上浮着一朵朵睡莲,水底则沉着几个花骨朵。我凑上去,弯下腰,触碰着微凉的水面。“带一朵回去吧。”老爷爷轻摇着扇,惹得水面泛起涟漪。

沿着秦淮河畔,看见绿水碧波荡漾,“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场景便是如此。远处的亭台楼阁,使我联想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气氛。诗词的文化,是金陵文化中一颗绚烂的明珠。

蓦然回首,千年时光悠悠而去,六朝古都的金陵城也已成为历史。华章日新之下,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苍郁的风景沾染上科技的气息,古老的文化渐渐被新兴的娱乐代替。“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悠远的文化包裹着中华人民的浪漫与追求,贯穿着岁序更替的悠悠历史,本该熠熠生辉于星河之下。然而,旧忆秦淮灯火阑珊,灯曳波荡中文人荟萃笙歌醉,此间却零落成泥,凄凄苦苦寂寂。文学的圣火需要你我共同铸就,文化的传承是你我共同的责任。

文学的踪迹,我们何时才能真正探寻到你。深深凝望那秦淮河畔,凝望那万千家佳唱的金陵城,只见青石小巷,细雨苔痕,文学随着生活清泉般流淌下去。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11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三 李南雨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南京则是这其中的千古名城,被世界尊称为“六朝古都”,有着丰富的文化氛围,我们何其有幸,从小到大生活在这么一座文学古城中。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来到了南京,爱上了南京,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是毛主席在解放南京时候的喜悦。“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是诗人李白在金陵凤凰台忆起的历史。“朱雀桥边野花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是诗人刘禹锡在夫子庙,对事物更迭的无限感慨。

老门东是南京的地标之一,“杨柳风千树,笙歌月一船”,这句诗正是描述南京市井的。每个外地人来到南京,老门东几乎是必须去一次的地方。这有着一条大街,大街的边边角角连着无数条小路,初来乍到的人,转过每一个街角,可能都会觉得眼前的景色有些相像,其实不然。这些小巷有的进去是一条食物街,有的会看见几个石椅,有的是个古老的书店,有的则是一面石墙,轻轻抚过墙上的砖块,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它的沧桑。每一处磨损,每一处划痕,都仿佛向人们诉说了自己百年的经历。脚下的地面仿佛是竖着的片状砖块,按人字形排列向远方延伸,空气中弥漫着雨后的清新,吸一口气,令人感到无限的清爽。“台废尚遗址,荒荒宿草中”。砖块与砖块的接缝处还有着点点青苔,青苔在淡灰的背景下格外显眼。

走在这些古人待过的小巷中,时不时还能看到穿着汉服拍照的姑娘们。这种场景正是“楫摇秦带月,枝带晋时春”。路边的商店或小摊中摆着冰沙、冰粉、臭豆腐等经典美食,还有着摆着发钗、泥人和南京的代表鸭子的周边。

傍晚,天空染上一层橙红,随后亮度便一点一点降下来,整片天空最终归于黑暗,而地面上却一点一点热闹起来。“绵世泽则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老门东说的正是这种情怀。老门东虽没有逢年过节像夫子庙那样引人注目的花灯,但它的人气也并不低,人数比白天时倍增。人们挤在德云社门口,等待即将开始的相声,欣赏着南京的夜市,品尝着独特的美食,享受着夜游金陵的乐趣。

寂寞的古城因为人们而热闹了起来。现在的形式与古朴的背景结合了起来,但最吸引游客的恐怕不是食物、风景和这些表面的食物,而是南京这座城市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文学气息。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12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三 刘思辰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文化古都。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山川秀美,也有许多文学踪迹。

境内绵延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盘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踞。固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万里长江,滚滚而来,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气势雄浑。景色秀美。

南朝都城建康金迷纸醉,畸形发展。梁武帝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佛寺穷极宏丽规模宏大,甚至有“骑马观山门”之说。唐朝大诗人杜牧,也才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咏叹。

走进人来人往的夫子庙,你不仅会感到南京的热闹非凡,更能感受到六朝以来时间的印记。坐北朝南的王谢古店,就是最好的证明。六朝的建筑风格,雕刻艺术,文化的情韵都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发出当年王安石的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一处景致便是。鉴晋楼,据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便是出自于此。匾额在入门之处便将这里的景观诠释出自己的风韵。隶书的笔锋在匾额之上展现着,魏晋遗风的情韵仅仅在观赏这里的匾额时就被展现出来。走进建筑时,一定会被这里的竹林七贤图,曲水流觞等文学踪迹所吸引。这里的一物一景,都将魏晋人物的风貌完美的诠释出来。

与夫子庙连通的是秦淮河。走着游船经过观目桥。上方有许多雕画。他们是如此栩栩如生,历史悠悠,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对,传颂佳句。这时,我又想起了杜牧的那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不知不觉中坐船再次回到码头,下了船我静静地站着,听着秦淮河那匆匆的流水声,我不禁想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千古绝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虞美人》为李煜带来了无上的荣耀,却也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小小的一个夫子庙,其中就隐藏了如此之多的文学踪迹,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生活,一定能收获更的文学知识。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13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初三 赵诗博

身处南京这个美丽而优雅的世界文化之都,仿佛处处都是文学踪迹。秦淮河,作为贯穿南京城的“中轴线”,它融汇了历史、象征着变迁、充盈了未来、寄托着希望。连同水中似乎都流淌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许多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夜幕降临,漫步于河边,想象着朱自清《浆声里的秦淮》中的画面,仿佛可以看到朱自清在见到秦淮河的绝妙风景后,感慨一番后作成的散文;在此仿佛又能看到杜牧面对亡国的仇恨,只能对着河水痛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漫步在秦淮河边的乌衣巷,有感而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等诸如此类流传千古的名诗佳作。

微风轻拂河面,波澜不惊,河面上倒映着繁华的古建筑,连鱼儿似乎喜欢穿行期间,可能正是看到了这一副景象,诗人才会吟出“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样令人如痴如醉的诗句吧。

秦淮河似乎也与国家的兴亡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欣赏到秦淮河美丽景色,一些忧国之情、思乡之感也被这河激发了出来,所以才做出了“梨花似血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推己及人,又将秦淮河两岸边的景色描绘的如痴如醉,淋漓尽致。但在太平安乐的现在,我们仍会不由地想起战争频繁的过去,令人叹惋。

站在秦淮河边放眼望去,浓厚的文学气息历史之感一下子就显现了出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夫子庙,乌衣巷身处其中,王、谢两家作为过去最有势力的家族,诞生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等人。无不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增光添彩,为人们的市井生活锦上添花。

最后,在黄昏下坐定于秦淮河边,看着远处夕阳、云彩与河水勾勒出的美丽画卷,让人不禁会想起“六朝如梦鸟空啼”,惆怅之感也有感而发。

过去的繁华,无不都在世事的变迁中灰飞烟灭,而不变的,是秦淮河为南京城带来的丰厚赠礼—文学。漫步秦淮河,感受身边一处处的文学踪迹。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14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三 李和轩

每一座城市都隐藏着深厚的历史,而我的家乡——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更是如此。那可谓是处处都是历史,一个拐角,一条小巷,一个胡同,都可能隐藏着文学的踪迹。

漫步在中山风景区之中,抬头望去乃是中山陵。中山陵可谓南京之最,此乃孙中山先生离世之前特指之地。当野花发而幽香之季,或是枫叶的红蕴之时,盛况可与天上的天宫媲美。杜牧先生的更是赋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当到水落石出之季,那松树挺拔入空,它们可谓人民解放军的替身;那梅花傲雪凌霜,孤芳自赏,在这严寒之际绽放出华丽的色彩。王安石先生称赞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而在中山陵中还隐藏着一处被誉为“远东第一别墅”的美龄宫,每年秋天环陵路的法国梧桐变黄之后,围绕美龄宫的上空就会惊现“项链心形吊坠”。而美龄宫深处吊坠中间,犹如一颗绿宝石。当冬天来临之际,树林上到处撒满了雪花,景象也可谓极其壮观。它内部的构造也极为豪华,室内摆满许多的花瓶、鼎和彩绘,甚至还有一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别克轿车,这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赠,可谓是中国之骄傲也。

追溯从前,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有着中国规模较大的帝王陵墓。古人曾吟咏:“钟阜山陵高庙新,风吹柏柳涨青痕。”这就是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合葬陵寝,此陵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明孝陵的大门上方砌有金色的瓦、红色的砖,每个角都镶着一条大龙和几条小龙,这些龙看起来栩栩如生。印了那句“千秋帝业成春梦,万古江山作画屏。”也体现出朱元璋如神龙一般具有威信。行六七里,便可以看到神道,这是象征着朱元璋就是神仙,这条道路就是给已经成为了“神仙”的他专修的一条神道,两旁的雕塑与树木就像是护卫。

如俯视整个中山陵,便可发现在一片树林之中,闪现出一条静谧的小道。四季不同,则景各异,秋则昏黄一片,如同朱元璋光辉的一生;冬则披上雪白的外衣,将明孝陵包裹在其中。

从古至今,不管明孝陵还是中山陵,都承载着南京的光辉史迹。一个是开启伟大的明王朝,而另一个则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帝王朝,开始了中国“民主、博爱、自由”的新征程。

一个拐弯,一个回眸,都隐藏着历史遗迹,它们都蕴藏着南京的味道,更彰显了南京独特的文学踪迹。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15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二 范荣轩

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世界文学之都,千百年有不少朗朗上口的名字:杜牧、李白、朱自清……他们的文学踪迹不仅仅体现在诗书绘画之中,而是在方方面面。

走进那宏大的牌坊,我们就进入了夫子庙。我一路向前走去,在小巷内左转右转,最后到达了科举博物馆门口。话说那科举制让许多真才实干、有才华的人得到了重用,说明夫子庙是一个充满书香、充满文化之地。在红墙黄瓦的建筑间穿梭,我感到一股沉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吴梅曾写诗:“身外浮名,人间何世?东西文场改旧基,高低层楼接大堤”,说的正是如此。我抬头望去,屋顶上坐着的瓦兽整整齐齐,好像在对我笑,这就是古人为了追求幸福美好的未来,用来辟邪之物吗?

走到了夫子庙的中心广场,面前的汉白玉护栏下是南京的护城河—秦淮河。她蜿蜒曲折,穿过南京城,像一条白色的丝巾,温柔地将南京古城区包围起来。河道内有游览用游船,船顶的黄瓦与一排整齐的木窗,放在古代必定是个宝贝,窗边挂着红灯笼,喜庆极了!

每到夜晚,华灯初上,这里又是另一番风景。平日里河边会有暗黄色的灯光,与对岸的寺庙呼应,更别说今天是春节这样喜庆的日子,除了大大的红灯笼和黄色的灯,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提着一盏小灯,各式各样,店铺外也是琳琅满目,许多种颜色不一、款式不同地陈列在店外,这黑夜也不再黑暗,被各种灯的光芒照得明亮。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记叙过:“年年端午,京城士女填溢,竞看灯船。”向下看秦淮河,黄色的瓦片亮起来了,船内的灯光亮起来了,船上的客人们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把这整个河道照亮。那一刻,恍如隔世。我终于明白杜牧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场景了,此时,天空的漆黑与地面的明亮形成鲜明对比,天上地下两个世界是这南京的繁华蒙蔽了享乐者的双眼。

在这灯火通明的世界里,整座城内很难找到黑暗的地方。此时“金陵王气重”这句话又浮现在我心中,这是秦始皇时大臣对他说的,于是他断了南京的王气,这可以就是南京虽为六朝古都,但难逃短命的原因吧!可这南京城不受这“断王气”的影响, 我行我素,人民幸福欢悦。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16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二 方菲

南京是一座古城,金陵只是她多个名字中的一个。正如“金陵”这个名字一样,几座如金子.一般散发着光芒的大气陵墓,坐落在南京城中。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的陵寝,也被誉为“明清皇家第一陵”。走进明孝陵,最先踏上的是明孝陵神道,经过六百多年时间打磨,地上突起的石头早已被磨平,神道两的树木已经挺拨秀丽,那些经历过战火的石像已残缺,有些容易被触及的部分已经被游人摸得有些凹陷、光滑。神道的尽头有好几位“将军”。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站了那么久,似还会继续无止尽地站下去,尽好他们忠臣职责,守护着陵墓的主人。

好像东吴的君主孙权,也被埋葬于此。那明帝的神道有一部分是孙权的。只可惜,上天好像与孙权这位三国英雄开了一个小小的笑,把他“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时自得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时的失落“浑为一谈”,没有多少游人在记得朱元璋的同时还能记得他?

有一年的冬天,我又去了一次明孝陵。那天下了雪,几乎没有几个游人能在这么冷的时候有闲情雅致出来欣赏冬景。雪天,一切都像在进行无声的诉说,雪自顾自地落到树叶上,万籁俱静,我远远地站在明考陵的大门口,看着那条神道,两旁树上的花早已落下,但雪花落在上面,却又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本该有些热闹,也许是雪得后的凄凉之感,把这种热闹卷进来,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走到石像前,用手拂去他们身上的落雪。石像冰凉,似乎像几盆无头将军那冰凉的心,他们也许只知道,他们的君主,不会再回来了,

我读过许多关于明史的书,朱元璋当年一幕幕英姿在我眼前浮现,他想打造一个没有贪污,赋徭轻的理想时代,却提前离世,子孙也没有帮助他实现愿望。他身为一个布衣,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那是怎样地辉煌,但最终也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被黄土慢慢吞没。

六朝古都,如今依然是繁华如旧。循着内心的脚步,文字的踪迹,漫步城中,依然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金陵韵味。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二 张洪铭

南京既是六朝古都,又是十朝都会,拥有雄厚的文化底蕴。站在南京的街头,你会发现处处都是文学踪迹。

每当阳光照射在中山陵时,树叶和绿植都油光可鉴,给人一种生机勃勃之感。我站在中山陵的环岛上,这里如同树木的海洋,四周都被高大的树木所环绕,让人一下子知道了其名字的由来。继续往前走,高大的石柱上方刻着孙中山先生所提写的“博爱”二字,这简简单单的二字却写的十分生动,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博爱胸怀。

再往深处走,接着来到灵谷寺。进入寺庙让人感受到莫名的心静;随着,诵读佛经的声音不断传来,瞬间让人心中毫无杂念。古人有不少描写灵谷寺的诗句“石磴迢遥入翠微,倚空台阁映斜晖。长廊春寂花初落,万木云深鸟自归”。寺庙隔绝尘世,没有外界的嘈杂,给人心中一种久违的宁静。这种环境里,忽然明白了,为何像李叔同那样的国学大师会放弃名利,毅然选择净身出家来到这远离凡尘的寺庙当中。

离开灵谷寺,我又朝着远方走去,一路上树木枝条相交辉映,虽然烈日炎炎,但我丝毫都感觉不到热。这里的环境可以说是隐天蔽日了。我来到了紫金山的最高点,俯瞰这里的景象,所有美景尽收眼底。站在这里,不禁让我想到当时孙中山先生与民国的各个要员端坐在这紫金山头,看到底下清荣峻茂的景色,心里肯定是良多趣味。当孙中山先生站在这里时,一定又想起了此刻正是国家危难之时,所以他为了守住国家的每一寸净土。写下了“天下为公”这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天下为公”它出处正是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孙中山先生以身作则,不惜为国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时,一声鹰鸣将我拉回现实。最终,孙中山先生埋藏于中山陵,来到他的墓前,他的革命事迹好似又情景重现,令我敬佩不已。

南京,不少文人都留恋于此,不少作品都创作于此的城市,他被文学的气息所环绕起来。细心品味这座城市,你会发现它的文字踪迹不仅于此。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17张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二 宋蕾馨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往往在我们的身边不远处就有文学踪迹的存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

我家的后面有一座小公园,以前叫做郑和公园。在2005年时,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70周年由以前的“太平公园”改为“郑和公园”。而这里也正是郑和在南京为官的府邸、后花园。

进入公园,一个广场和一座小假山映入眼帘。说是小假山其实不过是一座小土坡,土坡的背面有一棵百年的老柏树斜倚在山坡上,孩子们总顺着横斜的枝干爬上去玩。那一片柏林枝丫间总有各式各样的鸟儿搭巢、鸣叫,往往是闻其声却看不到它们在何处。

由土坡的另一面走下来只一个小池塘。塘边环绕了一整圈柳树,每到春天便如同贺知章笔下那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如同女子亭亭玉立地站在池边。水面被一座近乎与水相平的桥分成两半,每到夏天,池塘就会变戏法般出现一池碧绿的荷叶,用不了多久,那一池粉红粉红的荷花便点缀满了池塘。虽不及“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但也有几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独特色调。

绕着池塘边走,在走过一条水杉廊后,一片空旷的广场映入眼帘。广场的正中央是郑和的一座雕塑,他昂首挺胸目光平和而坚定,我仿佛在那沉着的目光中看到他为了传播中国的文化、汉字前往大洲大洋的各个角落,使当时的中国汉字诗词的踪迹遍布世界。

广场的尽头是一座并不起眼的郑和纪念馆。走进纪念馆大门,我仿佛又一步踏进了明代的私家宅院:小桥流水、凉亭走廊。我想这里定然寄托了郑和出海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般内心的波澜壮阔。我无意在纪念馆还发现郑和七下西洋的详细记录,虽然这些事例有了后人的加工,但仍然掩盖不了中国千年的文化底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或许这郑和公园的山水、雕塑、纪念堂及流传下来的故事只是南京这个文化底蕴深厚城市的一个小点,但我们用探寻的眼光去观察或许会别具一格,让我们再次认识这个文学之都。

探询身边的文学踪迹

初二 殷雪桐

南京是一个充满文学韵味的古城,它之所以称为六朝古都是因为吴、晋、宋、齐、梁、陈都将自己的首都建在了这里,文学底蕴因此也就无比的丰富。

红墙下的一扇扇孤窗显得宁静稳重,都市的繁华衬托了鼓楼公园的寂静之感;明初所建的九龙桥正在群山环抱的幽谷之中,九条涧如龙一般,气势汹汹向这儿奔来,充满优美壮丽之感;江南之美中江宁织造府为首,曾经有过康熙、乾隆皇帝之影,《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在此地熏陶成长,颇具优雅风趣之感;“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鸡鸣寺樱花压满枝头,富有浪漫惬意之感。

明孝陵的景致在这古都也是数一数二的。明孝陵的景色优美,仙气飘飘。“梅花园外接桃花,十里香尘漫紫霞”,桃花粉嫩多姿,配上淡紫的晚霞,好似马上将有天女下凡。当然,它还有气势磅礴的一面,“孝陵气势压江东,万顷松涛动远空。”宏大壮阔的它威严屹立着,威风且严肃。它的主人朱元彰也曾以诗写过自己的雄心壮志“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无比豪迈的情怀跃然纸上。明孝陵犹如一卷美丽动人又辽阔壮美的画卷。

走近了期盼已久的神道,就如同进入了一个与闹市相隔的地方。地上的小路笔直,一直向前延伸,最终汇成一点。两边的树木生机勃勃,挺拔的树干加上葱郁的树叶,骨气刚正,风一吹来“沙沙”作响,但这又多了一份宁静。每隔一段,就会出现大象、马、驼骆等巨大雕塑,它们各个抬头挺胸,就好似顶着天踏着地,让入心生庄重。它们如同守护神一样守护着朱元璋的灵魂,但当伴着虫鸣蛙叫的时候却又多了一份亲切,一份可爱。轻踏在路边,随意地抚摸着这里的花草,花草摇曳着,深情地望向天空。我的内心无比平静,就如同神道中的一株小花、小草,接受着树荫下的灿烂。“浅草才能没马蹄”,星点的小草也充满了文学低蕴。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位诗人,领略景致的优美,文学的感情。

南京,文学之都,一座充满文学底蕴地美丽都城。

初中作文 |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  第18张

标签: 初中作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