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纹灰陶罐
陶罐是陶瓷制造的一种盛液体或食品的陶制容器。
灰色陶器。陶器的颜色和陶土的成分以及烧成气氛有一定关系。陶土中含有一定量铁的化合物,它起着助熔的作用,能降低陶器的烧成温度,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中,能使陶器呈现各种色泽,灰陶即是在弱还原气氛中烧成的。控制还原气氛,是烧成中比较进步的工艺技术,因此灰陶一般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才占主要地位,如中原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后期和东南地区的石峡文化及昙石山文化等。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夹砂陶则为主要位置。
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灰色陶器。它的烧制原理是:坯体入窑以后,用还原焰焙烧,陶胎的铁氧化物还原为二价铁,使陶胎现出灰色。烧成温度一般在840-900摄氏度左右。高可达1100摄氏度。根据胎质的粗细及含砂与否,可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后期等都以灰陶为主。
夏代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商、周时代,则占统治地位。灰陶有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两大类,前者用作饮器,食器、盛储器和其它用器,后者用作炊器和部分饮器。商代已用灰陶制作建筑用陶的陶水管。由于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发达,灰陶器仅作为一般日用器,其花纹装饰也就比较简单。灰陶的日常使用一直延续至今。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后期等都以灰陶为主。
陶是汉代主要的陶系,继承商周器物形制演变而来。多用于储藏的容器或作为随葬器物等用途,在全国各地均有出土。陶罐,是韩城汉朝考古上的又一重大发现,可为研究汉代制陶工艺及丧葬习俗提供实物佐证。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产的陶器。制陶手工业在汉代得到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泥料的选择和配制越发精细,无论是泥质陶还是夹砂陶,无论是饮食器具还是储藏类巨型用具,都比较精细,成型规整、实用。器物上或刻或划,或施彩或上釉,装饰相当美观,以后历史时代的日用陶器很少能与汉代相比的。汉代日常用陶大多数是灰陶,在烧窑后期,还原气氛控制比较好,灰色浅淡而均匀,质地坚实耐用。此外还有红陶和黑陶,黑陶烧成温度较低,属于软陶,各类日常用具为硬质陶,软陶虽然制作精致,装饰讲究,但不实用,往往作为陪葬的冥器。汉代地域辽阔,各个地区工艺传统、生活习俗和原料质地的差异,造成了器物种类、造型结构和装饰风格的诸多不同。
例如,关中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教育水平高,消费层次也高,因此陶器质地精良,日用陶器有豆、盆、碗、钟、筒杯、勺、盘、缸、甄、釜、小壶、茧形壶、扁壶、钵、罐等。此地区礼仪制度完备,盟器种类也较多,包括仿青铜鼎、彝等庄重器形,体现财富的陶仓、陶囤及表现六畜兴旺的各种家禽动物形象。装饰陶器的花纹多为变形回纹、三角纹、涡纹、龙纹、虎豹纹等。洛阳以东的关东地区,制陶业也很发达。人们的日常用陶以灰陶为主,器形有罐、壶、尊、洗、瓮、盘、碗、勺、筒杯、甑、釜等。为适应当时厚葬的需要,一些质地较软的器物如盒、盘、案、杯、鸡、狗、猪、羊、住宅、圈舍模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组出现,时代变化明显,为汉代陶器的断代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陶器装饰华丽,有弦纹、刻划的三角纹、连环纹、齿纹和用模范印制的动物纹、拍印的绳纹以及彩绘等。湖南长沙等南方地区陶瓷生产也很发达,实用器皿有壶、罐、碗、钫、、盒、盆、釜、甑、长方炉、博山炉等,质地坚硬、厚重。盒类器物生产很多,规格大中小各种型号均有,陶壶大多无盖,陶鼎的三足做成矮而壮的兽蹄型。随葬冥器有灶、仓、井、房舍、猪圈模型。装饰色彩很鲜艳,图案复杂而生动。
汉代南海郡管辖的广东地区,除生产上述地区一些实用器形,还有一些富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产品如瓮、双耳罐、提筒、四联罐、五联罐、、小 、壶、匏壶、温壶、钫、盒、敦、小盒、三足盒、三足罐、三足 、四联盒、碗、盆、甑、釜、豆、鼎、三足格盒等。生活用具中灰白色的印纹硬陶占多数,容器坚硬、灵巧,很适用。印纹硬陶炊器只有鼎、釜、甑3种,讲究装饰,仅几何形纹饰就有70余种。还有弦纹、绦纹、镂孔、篦纹,以及刻划和戳印的文字记号。作为冥器的泥质陶器上多施彩绘。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边陲地区,制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许多器物品种与北方中原地区相似,如圜底釜、侈口束颈罐、鼓腹壶等,质量不逊于北方。质地比较疏松,形体高大的舞蹈俑、说书俑、抚琴俑、庖厨俑、待立俑和各类家畜家禽陶塑,有的自然写实,有的简练夸张;有群体,也有个体,造型都很生动。这类制品是西南地区所有的。
所谓灰陶,是指用较纯的陶土作原料烧制而成的泥质陶器和在陶土中羼入一定比例的砂粒或蚌末、植物茎叶灰屑作原料烧制而成的夹砂的颜色为灰色或灰黑色的陶器。
灰陶形成的原因是用还原焰烧成,即在烧陶的后期,在窑中加水或湿柴,从而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这些气体将陶器中的三氧化二铁变成二价铁。三氧化二铁是红色,二价铁是灰黑色,因此陶器也呈灰色或灰黑色。
灰陶是日用陶器中生产数量很多的一种。其中,尤以夹砂灰陶的数量为多的。
在制造陶质用具的同时,还捏塑出不少的人和动物形象,使陶器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大汶口文化在手工成型的基础上,进而发明慢轮成型新工艺,促成了制陶技术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龙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制陶技术又有较快的发展。快轮成型得到推广,使器形规整,厚薄均匀,火候较高,胎质坚硬,色泽纯正。灰陶和黑陶成为主要品种,器表彩画减少,而刻划、镂孔装饰较为普遍。
关于陶罐的趣味故事:
我们课本上有一篇课文《陶罐和铁罐》,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只罐子:陶罐和铁罐,铁罐自恃坚硬,就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后来,王朝覆灭了,两只罐子被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有一天,人们来到了这里,发现了陶罐,把它擦洗干净,陶罐和当年一样光洁美观。可是,铁罐却已经锈坏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选自.初中作文 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可见以前陶罐对于人们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器物。
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出现的,泥土或粘土经火焙烧后而变硬,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并焙烧成他们所需的器物。灰陶是我国很早出现的陶器种类,因表面呈灰色或灰黑色而得名,以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很为流行。旋纹灰陶罐。
陶是瓷器之祖,没有陶器,就不会有瓷器的蓬勃发展。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遗址中,发现了原始青瓷器,这是我国很早的瓷器,它比陶晚出生了几千年。瓷虽然源于陶,却不等同于陶,二者在制造材料和烧造环境上有很大的区别:陶器主要是以粘土为原料,烧制温度一般不超过摄氏1000度,胎质比较粗松,器表一般无釉或只涂有低温釉;瓷器是以高岭土等作为原料,经过至少摄氏1200度的高温,并在表面涂以高温釉烧制而成。虽然贵的陶只有几千万,远不及今年7月创下纪录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2.3亿元),但只言瓷而不论陶,有“数典忘祖”之嫌。
艺术点评:
灰陶分泥制灰陶和夹砂灰陶两种,该器即为陶土经过淘洗的泥质灰陶,撇口,束颈,溜肩,鼓腹,圜底,口带嘴,侧面带手柄,肩腹部拍印有旋印纹,旋印纹陶较一般陶器细腻而坚硬。此器属当时的一种盛水器,容量较大,器型端庄,给人以饱满、柔和的感觉,规整厚实,整体古朴大气,俊秀漂亮,无裂无修,原汁原味的古陶精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
标签: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