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文诗懂“青岛美”|阅读时光

神马作文网 210 0

来源:青岛晚报

在散文诗懂“青岛美”|阅读时光  散文诗 第1张

《散文诗里的青岛》 主编 何敬君 青岛出版社 出版

“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两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留恋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梁实秋曾经在《忆青岛》里为青岛做了最有诚意的推介。其实无数文人墨客在岁月流转中为青岛留下了各种美文,如今,一本《散文诗里的青岛》首次汇集了与青岛有关的散文诗优秀作品成书出版,涵盖了百年来散文诗作者共140位,作品355章。在这本书中,青岛的著名景观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笔下均有呈现。打开这本书,就进入了诗意青岛。

散文诗与青岛有深缘

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真正流行起来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是一种新型的文体。或许是一种冥冥中的巧合,青春青岛与新兴的散文诗结下深缘,共同成长,互相推动。

在《散文诗里的青岛》序言中,魏胜吉写道:青岛从建置之初,便以优美的山海景色、风格迥异的城市建筑走进了散文诗中,青岛的山海景观、城市建筑、阡陌街道纷纷成为散文诗的句点、词语、韵脚、诗行、篇章;散文诗作者则通过“灵魂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抒写他们眼中和心里的青岛。于是,“青岛”作为一种题材和意象密集呈现为一首首或长或短,或偏于写实或偏于写意,或舒缓或激荡,或浪漫抒情或理性白描的散文诗。

因此,编辑这样一册散文诗文体与青岛城市形象彼此成就的“现象级”作品集——《散文诗里的青岛》,对于青岛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不言自明。

遴选百年岁月里的青岛美文

为了编写《散文诗里的青岛》,青岛市大沽河散文诗作家学会专门成立了编委会和编辑班组,广泛搜寻近百年来名人大家留下的有关青岛的散文诗篇。工作人员数次到青岛市图书馆、市档案馆、《青岛文学》编辑部及相关区市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大家还多次深入集市报摊,搜集到多册(本)珍贵资料。”此外,编委会还向全国一百多位散文诗人、作家发出约稿函,并组织采风活动。经过多次遴选和反复斟酌,最终选定了140位散文诗人、作家的355篇作品,均按照作者出生年月排序。书中选取的文章作者包括郁达夫、王统照、闻一多、老舍等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散文诗史上早期与青岛结缘的著名作家,及其后稍晚一点的中生代作家,再到中年一代中坚力量,以及本世纪近几年散文诗作者。

此外,选编了国内外25幅描绘青岛的水彩画作品穿插其中,以期使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

作家笔下独特的“青岛风光”

《散文诗里的青岛》汇集了近百年来中国各代的散文诗人写青岛的精彩篇章,也集中展示了全国有影响的散文诗人的才华与真诚。每章作品均是作者心中的“青岛风光”,其独特的视角和意蕴,一定能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

比如同样写青岛的春天,闻一多《青岛印象》这样描述:“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梢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下神人所住的仙宫。”吴伯箫在《岛上的季节》则书写:“青岛的春天是来的很晚的,在别处,杨柳树都发了芽抽了叶,桃杏树都开了花绽出了果的时候,青岛的风还硬得像十冬腊月一样,落叶树还秃光光的没有透鹅黄嫩绿的意思哩。”

青岛作家笔下的青岛读来别有深意。耿林莽的《青岛感觉》极具色彩感:“绿树。红房子。蓝眼睛的海。灰色瓦的小渔村,散列着鱼的脱落的鳞,一片片稀疏的古坟茔。苍然的矮松树,摇进又摇出。摇冷了的岁月。海已厌倦于日日夜夜的哮喘。”何敬君抒情《哦,北九水》 :“你是一个千年的存在,一首永远的诗。天上人间。我是一个偶来者,就如我来到大地。是一阵风的结局。”刘俊科的《栈桥雨丝》如此可爱:“海和天对话了。细嫩的雨丝写出了海的欢笑,写出了栈桥上五颜六色的南腔北调。”栾承舟怀古《板桥镇市舶司旧址上的黄昏》:“其时,万帆云集,繁华的前世如画如诗。临泊之舟,客商、水手、仆从,井然进出。”方舟回忆《太平角与我》:“这儿曾是我垂钓的地方,我的钓竿失落水中,我的鱼儿逃走了,和我的青春。”韩嘉川记录《田横祭海节》:“大海猎猎地伸出风的手,触摸祭海广场上的牲礼,似在掂量人们的诚意。”高建刚勾勒《青岛意象》:“雪后的青岛似祈祷的修女。栈桥是枚十字架,挂在白衬衫和白裙子之间。”

阅读这本书,就是阅读青岛的山海风流、人文景致、风土民情和社会万象。

标签: 散文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